正在閱讀:

小米重回全球第二,國產手機“圍剿”蘋果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小米重回全球第二,國產手機“圍剿”蘋果

吃老本的蘋果,攢新本的華米OV。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文 | 鋅財經 路世明

編輯 | 大風

最近手機圈頗為熱鬧,先有蘋果華為皇城PK,后有小米出其不意,“打”的可謂是熱火朝天。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發(fā)布的報告顯示,小米公司今年8月手機銷量超過蘋果,成為僅次于三星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品牌。

與此同時,知名分析師郭明錤的最新報告顯示,iPhone16系列在首發(fā)周末的預售量預計為3700萬臺,與前一年iPhone15系列的同期銷量相比,下降了約12.7%,其中iPhone16 Pro系列的不佳表現(xiàn)是銷量下滑的關鍵因素。

你來我往之間,手機圈的態(tài)勢已然逐漸清晰。越來越來“乏力”的蘋果,需要直面國產手機帶來的巨大壓力,全球手機市場格局,也在出現(xiàn)微妙的變化。

小米重回第二,全球戰(zhàn)略開始發(fā)力

早在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就曾超越蘋果,榮登全球手機市場第二的寶座。彼時,小米以高達83%的增長率在2021年第二季度達成了17%的市場份額。反觀蘋果,則以14%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三。

時隔三年,小米能重回全球第二的寶座,在Counterpoint看來有兩大原因。

首先是蘋果iPhone歷來會在9月新機發(fā)布前經歷季節(jié)性銷售淡季。與此同時,小米雖然在8月銷售量環(huán)比持平,但中國品牌也是今年上半年增速最快的品牌之一,銷售量同比增速達22%。即使今年下半年的增速因基數效應放緩,該機構預期小米依然能獲得“強兩位數百分比”的全年增速。

Counterpoint智能手機領域研究總監(jiān)Tarun Pathak表示:小米今年采取了更為精簡的產品策略,專注于在每個價格區(qū)間打造一款旗艦機型,而非在同一細分市場推出多款設備。

也就是說,當其他品牌都在用同一價格范圍內的多款設備轟炸市場時,小米堅持在每個細分市場只推出一款旗艦機型,這幫助小米在入門級和高端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除了產品策略帶來的影響,全球經濟承壓的現(xiàn)狀,也使得小米入門至中端設備依然表現(xiàn)出強勁勢頭。

在全球經濟向好的情況下,iPhone不愁賣不出去,但眼下更多的消費者購買新機時會深思熟慮,尤其是對價格變得更加敏感,而小米曾是“性價比”的代名詞,已深耕中低端市場多年。

比如Redmi13C、Redmi Note13和小米14等等,在印度、拉丁美洲、東南亞以及中東和非洲地區(qū)迎來大賣,一度遠超三星Galaxy A05等熱門機型,市場份額顯著提升。

除了入門、終端機能憑借價格優(yōu)勢在全球廝殺,小米近幾年也在沖擊高端市場,折疊屏、Ultra等系列的發(fā)布,讓用戶的選擇更多,粉絲粘性也增強了不少,目前來看也有不錯的表現(xiàn)。

以小米14系列(不包括Ultra機型)來說,上市第十個月銷量和小米13系列相比直接暴漲163%,累計銷量已經超過600萬臺。有博主預計,小米14系列生命周期總銷量可能會達到小米13系列的1.6倍左右,約800萬-1100萬。

季節(jié)、經濟、策略,無論什么原因,此次小米能夠再次重回全球第二,無論是對于小米自身,還是眾多國產手機品牌來說,都有非凡的意義。

iPhone16遇冷,蘋果市值大跌

相比小米等國產手機的持續(xù)增長,蘋果今年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往日的光環(huán)正在加速失去。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一直是蘋果公司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

然而根據知名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于6月7日發(fā)布的最新報告,2024年第一季度,蘋果在中國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遭遇顯著下滑,同比下降了25%。到今年第二季度,蘋果在中國的銷量又同比下滑了3.1%,市場份額更是跌到了第六位。

再到近日蘋果最新發(fā)布的iPhone16系列,因為首個周末的預購銷量相比去年iPhone15系列同期銷量減少了約12.7%,蘋果再次引發(fā)了預購需求的熱議。

在鳳凰網科技發(fā)起的“大家對于蘋果的年度旗艦手機怎么看呢?”網絡調查中,有2.4萬名網友參與了調查。

從調查結果來看,有超過半數(51%)的網友認為蘋果iPhone16系列新機沒有達到預期,甚至拉胯;有39%網友認為新品中規(guī)中矩;覺得新機符合預期的占比為10%。

此外對于新機是否會購買的調查中,有超過八成(83%)的網友表示不會購買,會考慮購買和體驗后再決定的網友占比分別為10%和7%。

要知道,往年蘋果新機首發(fā),只要能夠第一時間搶到,便可以加價800元左右賣給回收新機的商家。但在IPhone16系列預購開啟后的第二天,據悉黃牛只在群中公布:iPhone16Pro和ProMax版本根據不同內存配置加價50元至400元不等。

各種利空消息,傳導至二級市場,引發(fā)了投資者的擔憂,從而也對蘋果公司的市值產生了影響。在發(fā)布新機后的短短一周之內,蘋果市值減少了690億,將近5000億元人民幣。

如果從具體的產品原因來看,蘋果這波市值大降并不冤。

與iPhone15系列相比,iPhone16系列變化并不大,主要集中在新增相機控制按鈕,攝像頭升級和排布變化,以及16Pro系列的屏幕變大了一點,這也導致外界對蘋果仍然有著“擠牙膏”的詬病。

硬件之外,iPhone16更實質性的變化來自軟件更新,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名為“Apple Intelligence”的人工智能工具。但遺憾的是,國行用戶無法體驗到這個功能?!白畲筚u點”成空頭支票,這也進一步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當然在產品之外,站在市場角度,這幾年來國產手機的加速,才是蘋果手機承壓的核心原因。

國產手機發(fā)力,劍指全球市場

近年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中國手機廠商們不斷加大研發(fā)投入,在技術創(chuàng)新、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等方面持續(xù)發(fā)力。

華為、OPPO、vivo、小米等國產廠商憑借技術創(chuàng)新和差異化策略,不斷縮小與蘋果的差距。特別是在中國市場,這些廠商憑借更懂本土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贏得了大量市場份額。

除了前文提到的小米,華為已經連續(xù)多年和蘋果上演了“硬碰硬”的大戲。

2018年10月26日,華為Mate 20和蘋果iPhoneXR的硬碰硬;到Mate 50,華為開始提前一天狙擊蘋果iPhone14;到Mate 60,華為和蘋果則又開始同日競技。

再到今年9月10日,蘋果iPhone16系列發(fā)布的同一天,華為則帶來了首款量產三折疊手機MateXT非凡大師系列,該機型不僅刷新了人們對手機形態(tài)的認知,也以其19999元起的高價,成為了華為史上的最貴手機。

盡管如此,這款手機的預約熱度卻絲毫未減。

在正式發(fā)布前,Mate XT的預約人數便已經突破了400萬大關,足見其受歡迎程度之高。甚至在某些電商平臺上,這款手機被炒到了10萬元的天價,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電子茅臺”。

華為Mate XT與蘋果iPhone16的這場巔峰對決,不僅在時間上緊密相連,更在科技含量和市場策略上展開了全方位的競爭。華為以三折疊的顛覆性設計,對蘋果的傳統(tǒng)手機形態(tài)發(fā)起了挑戰(zhàn)。

回顧中國手機市場發(fā)展,從摩托羅拉到索愛再到諾基亞,從三星到蘋果,很長一段時間都被國外品牌占據,但中國廠商一直在奮起直追,從早期的“中華酷聯(lián)”,到如今的“華米ov……國產手機正加速突起。

據IDC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市場前五大智能手機廠商除了蘋果,余下四席均為中國企業(yè),依次是榮耀(17.1%)、OPPO(16.7%)、VIVO(16.5%)、小米(13.2%)。

再把視野拓展到全球,國產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和全球競爭力也在不斷提高。Canalys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國產手機出貨量在全球手機市場600美元以上價位手機中占比大幅提升,華為、小米分別增長80%和71%,獲得了9%和2%的全球市場份額。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一直在不斷變化,曾經的諾基亞、摩托羅拉,到后來蘋果霸占手機王座多年,而如今,是時候換個更好的角色了。

可以相信,隨著“華米OV”通過強大的技術實力、供應鏈實力,在全球市場上份額不斷增長,國產手機將取得更多的成果。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蘋果

7k
  • 郭明錤:蘋果首款折疊iPhone預計售價2000-2500美元以上
  • 蘋果公司發(fā)布新款Mac Studio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小米重回全球第二,國產手機“圍剿”蘋果

吃老本的蘋果,攢新本的華米OV。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文 | 鋅財經 路世明

編輯 | 大風

最近手機圈頗為熱鬧,先有蘋果華為皇城PK,后有小米出其不意,“打”的可謂是熱火朝天。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發(fā)布的報告顯示,小米公司今年8月手機銷量超過蘋果,成為僅次于三星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品牌。

與此同時,知名分析師郭明錤的最新報告顯示,iPhone16系列在首發(fā)周末的預售量預計為3700萬臺,與前一年iPhone15系列的同期銷量相比,下降了約12.7%,其中iPhone16 Pro系列的不佳表現(xiàn)是銷量下滑的關鍵因素。

你來我往之間,手機圈的態(tài)勢已然逐漸清晰。越來越來“乏力”的蘋果,需要直面國產手機帶來的巨大壓力,全球手機市場格局,也在出現(xiàn)微妙的變化。

小米重回第二,全球戰(zhàn)略開始發(fā)力

早在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就曾超越蘋果,榮登全球手機市場第二的寶座。彼時,小米以高達83%的增長率在2021年第二季度達成了17%的市場份額。反觀蘋果,則以14%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三。

時隔三年,小米能重回全球第二的寶座,在Counterpoint看來有兩大原因。

首先是蘋果iPhone歷來會在9月新機發(fā)布前經歷季節(jié)性銷售淡季。與此同時,小米雖然在8月銷售量環(huán)比持平,但中國品牌也是今年上半年增速最快的品牌之一,銷售量同比增速達22%。即使今年下半年的增速因基數效應放緩,該機構預期小米依然能獲得“強兩位數百分比”的全年增速。

Counterpoint智能手機領域研究總監(jiān)Tarun Pathak表示:小米今年采取了更為精簡的產品策略,專注于在每個價格區(qū)間打造一款旗艦機型,而非在同一細分市場推出多款設備。

也就是說,當其他品牌都在用同一價格范圍內的多款設備轟炸市場時,小米堅持在每個細分市場只推出一款旗艦機型,這幫助小米在入門級和高端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除了產品策略帶來的影響,全球經濟承壓的現(xiàn)狀,也使得小米入門至中端設備依然表現(xiàn)出強勁勢頭。

在全球經濟向好的情況下,iPhone不愁賣不出去,但眼下更多的消費者購買新機時會深思熟慮,尤其是對價格變得更加敏感,而小米曾是“性價比”的代名詞,已深耕中低端市場多年。

比如Redmi13C、Redmi Note13和小米14等等,在印度、拉丁美洲、東南亞以及中東和非洲地區(qū)迎來大賣,一度遠超三星Galaxy A05等熱門機型,市場份額顯著提升。

除了入門、終端機能憑借價格優(yōu)勢在全球廝殺,小米近幾年也在沖擊高端市場,折疊屏、Ultra等系列的發(fā)布,讓用戶的選擇更多,粉絲粘性也增強了不少,目前來看也有不錯的表現(xiàn)。

以小米14系列(不包括Ultra機型)來說,上市第十個月銷量和小米13系列相比直接暴漲163%,累計銷量已經超過600萬臺。有博主預計,小米14系列生命周期總銷量可能會達到小米13系列的1.6倍左右,約800萬-1100萬。

季節(jié)、經濟、策略,無論什么原因,此次小米能夠再次重回全球第二,無論是對于小米自身,還是眾多國產手機品牌來說,都有非凡的意義。

iPhone16遇冷,蘋果市值大跌

相比小米等國產手機的持續(xù)增長,蘋果今年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往日的光環(huán)正在加速失去。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一直是蘋果公司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

然而根據知名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于6月7日發(fā)布的最新報告,2024年第一季度,蘋果在中國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遭遇顯著下滑,同比下降了25%。到今年第二季度,蘋果在中國的銷量又同比下滑了3.1%,市場份額更是跌到了第六位。

再到近日蘋果最新發(fā)布的iPhone16系列,因為首個周末的預購銷量相比去年iPhone15系列同期銷量減少了約12.7%,蘋果再次引發(fā)了預購需求的熱議。

在鳳凰網科技發(fā)起的“大家對于蘋果的年度旗艦手機怎么看呢?”網絡調查中,有2.4萬名網友參與了調查。

從調查結果來看,有超過半數(51%)的網友認為蘋果iPhone16系列新機沒有達到預期,甚至拉胯;有39%網友認為新品中規(guī)中矩;覺得新機符合預期的占比為10%。

此外對于新機是否會購買的調查中,有超過八成(83%)的網友表示不會購買,會考慮購買和體驗后再決定的網友占比分別為10%和7%。

要知道,往年蘋果新機首發(fā),只要能夠第一時間搶到,便可以加價800元左右賣給回收新機的商家。但在IPhone16系列預購開啟后的第二天,據悉黃牛只在群中公布:iPhone16Pro和ProMax版本根據不同內存配置加價50元至400元不等。

各種利空消息,傳導至二級市場,引發(fā)了投資者的擔憂,從而也對蘋果公司的市值產生了影響。在發(fā)布新機后的短短一周之內,蘋果市值減少了690億,將近5000億元人民幣。

如果從具體的產品原因來看,蘋果這波市值大降并不冤。

與iPhone15系列相比,iPhone16系列變化并不大,主要集中在新增相機控制按鈕,攝像頭升級和排布變化,以及16Pro系列的屏幕變大了一點,這也導致外界對蘋果仍然有著“擠牙膏”的詬病。

硬件之外,iPhone16更實質性的變化來自軟件更新,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名為“Apple Intelligence”的人工智能工具。但遺憾的是,國行用戶無法體驗到這個功能?!白畲筚u點”成空頭支票,這也進一步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當然在產品之外,站在市場角度,這幾年來國產手機的加速,才是蘋果手機承壓的核心原因。

國產手機發(fā)力,劍指全球市場

近年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中國手機廠商們不斷加大研發(fā)投入,在技術創(chuàng)新、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等方面持續(xù)發(fā)力。

華為、OPPO、vivo、小米等國產廠商憑借技術創(chuàng)新和差異化策略,不斷縮小與蘋果的差距。特別是在中國市場,這些廠商憑借更懂本土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贏得了大量市場份額。

除了前文提到的小米,華為已經連續(xù)多年和蘋果上演了“硬碰硬”的大戲。

2018年10月26日,華為Mate 20和蘋果iPhoneXR的硬碰硬;到Mate 50,華為開始提前一天狙擊蘋果iPhone14;到Mate 60,華為和蘋果則又開始同日競技。

再到今年9月10日,蘋果iPhone16系列發(fā)布的同一天,華為則帶來了首款量產三折疊手機MateXT非凡大師系列,該機型不僅刷新了人們對手機形態(tài)的認知,也以其19999元起的高價,成為了華為史上的最貴手機。

盡管如此,這款手機的預約熱度卻絲毫未減。

在正式發(fā)布前,Mate XT的預約人數便已經突破了400萬大關,足見其受歡迎程度之高。甚至在某些電商平臺上,這款手機被炒到了10萬元的天價,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電子茅臺”。

華為Mate XT與蘋果iPhone16的這場巔峰對決,不僅在時間上緊密相連,更在科技含量和市場策略上展開了全方位的競爭。華為以三折疊的顛覆性設計,對蘋果的傳統(tǒng)手機形態(tài)發(fā)起了挑戰(zhàn)。

回顧中國手機市場發(fā)展,從摩托羅拉到索愛再到諾基亞,從三星到蘋果,很長一段時間都被國外品牌占據,但中國廠商一直在奮起直追,從早期的“中華酷聯(lián)”,到如今的“華米ov……國產手機正加速突起。

據IDC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市場前五大智能手機廠商除了蘋果,余下四席均為中國企業(yè),依次是榮耀(17.1%)、OPPO(16.7%)、VIVO(16.5%)、小米(13.2%)。

再把視野拓展到全球,國產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和全球競爭力也在不斷提高。Canalys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國產手機出貨量在全球手機市場600美元以上價位手機中占比大幅提升,華為、小米分別增長80%和71%,獲得了9%和2%的全球市場份額。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一直在不斷變化,曾經的諾基亞、摩托羅拉,到后來蘋果霸占手機王座多年,而如今,是時候換個更好的角色了。

可以相信,隨著“華米OV”通過強大的技術實力、供應鏈實力,在全球市場上份額不斷增長,國產手機將取得更多的成果。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