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特別策劃 | 當你老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特別策劃 | 當你老了

老年群體面臨的生存困境、中年群體面臨的看護照料難題、矛盾逐漸激化的多代共存現狀,人們又該如何應對?在本期特別策劃中,TOPHER希望大家能夠對老年群體及未來的銀發(fā)時代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及思考。

編輯 | summer

要說最近掀起輿論討論風暴的莫過于由泰國GDH推出的2024年第一部以華人潮汕家庭為背景的《姥姥的外孫》電影。

該影片由青年導演帕特·波尼蒂帕特執(zhí)導,由泰國76歲實力女演員烏薩·薩梅坎及憑借《以愛之名》嶄露頭角的馬群耀Billkin主演。

電影主要講述了曼谷Tha Pra區(qū)的一個華裔后代M看到表妹MUI因為臨終照顧了爺爺獲得大額遺產后,得知自己的姥姥也身患癌癥便升起效仿之心,想從臨終的姥姥手里繼承遺產,于是搬回姥姥家貼身照顧,而這期間面對著姥姥每況愈下的身體,兩人的共同生活勾起了整個家庭的回憶及各種矛盾。

深受重男輕女之害的姥姥,不自覺中把這種舊觀念傳遞給了下一代;主人公阿安年紀輕輕卻只想通過當游戲主播實現輕松掙錢……在這些一個個尖銳的現實問題之中,其實可以看到無數個東亞家庭的影子。

換句話說,在那些親情背后隱藏的復雜真相似乎殘酷的讓人頭皮發(fā)麻。例如女性一直被放在一個付出者、照料者的位置之上,她們被所謂的好妻子、好女兒、好母親所困住,這種困境直到現在也依然未能緩解。

再比如,姥姥期待一眾兒孫盡孝,但在關于如何分配遺產的方面卻早已暗自做好決定。以上種種也讓影片中那句“兒子繼承遺產,女兒繼承癌癥”的調侃,顯得再現實不過。

不得不說,過分真實的東亞家庭生態(tài)寫照,讓人們也從中窺見自己或身邊人的故事。事實上,不只是東亞,如今,全球的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根據聯合國本月發(fā)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結果摘要》報告顯示,到本世紀70年代末,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的數量預計將達到22億,超過18歲以下人口的數量。據相關測算,目前中國的銀發(fā)經濟規(guī)模在7萬億元左右,到2035年有望達到30萬億元左右。

老年群體面臨的生存困境、中年群體面臨的看護照料難題、矛盾逐漸激化的多代共存現狀,人們又該如何應對?在本期特別策劃中,TOPHER希望大家能夠對老年群體及未來的銀發(fā)時代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及思考。

PART 1 進入多代社會

在世界舞臺上,目前有8代人共存。

到2030 年,大約40% 的總消費支出增長將來自60 歲以上的群體;高達46%的跨國企業(yè)高管看好多代勞動力。在30歲及以上人口中,有30%~35%的人通過數字平臺學習。

多代社會正在崛起,在人口老齡化、少子化、長壽化的大趨勢下,不同代際的人共存在一個時間段將是常態(tài)。與此同時,個人和組織將面臨顛覆性改變:

學習領域之上,基于技術支持的遠程學習與面對面學習的混合模式成為主流,知識和經驗快速過時,學習-歸零-再學習循環(huán)往復。

就業(yè)領域之上,人的一生可能從事多個職業(yè)賽道,退休后再就業(yè)人口增多,多世代協(xié)作和管理面臨挑戰(zhàn)。

消費領域則摒棄了以年齡為基礎的市場細分假定,品牌更注重包容性、多樣性,消費行為更多受信念而非年齡支配。

在莫洛·紀廉撰寫的《多代社會》中,提出,要想從不確定性中獲益,我們必須重塑自19世紀末延續(xù)下來的生活順序模式,重新調整關于不同年齡段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社會及政治假定、觀念和預期,并推動文化、組織和政策方面的轉型。

莫洛·紀廉為沃頓商學院教授、全球趨勢的持續(xù)觀察者,在前作《趨勢2030》中,他分別對人口變遷和技術轉型做了預測。

《多代社會》更聚焦與二者同頻共振的家庭轉型、社會轉型、經濟轉型和發(fā)展轉型,深入人口結構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預測家庭、職場、教育、消費等多領域發(fā)展趨勢。

本書呼應當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長壽化的現實,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事業(yè)、家庭和個人未來規(guī)劃提供指導,為我們打破了固化的生活模式,為積極看待人口變局提供了應對思路。

圖片來源

薦書:《多代社會》

作者:【西班牙】莫洛·F.紀廉(Mauro F. Guillen)

譯者:張培青 陳召強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PART 2 養(yǎng)老困局來襲

建筑公司的老板娘在獨子過勞死、丈夫病逝之后頓失依靠,有病痛不敢看病,只求節(jié)省開銷;寵物店老板關掉店鋪專心護理重病的母親,送走母親后卻無法再次就業(yè),只能賣掉與母親共同生活的房子以維持生計;中年失業(yè)的子女,仰賴雙親的養(yǎng)老金過活,最后卻兩代人雙雙破產......

這些真實案例中的每一位老人,年輕時都與你我一樣認真工作,做好了退休后的儲蓄計劃,卻從沒想過老后生活如此孤獨辛苦,甚至失去求生欲望。為何這些有存款,有房子,有年金的人們,還會面臨“老后破產”的問題?

一方面,少子化、長壽等現實條件讓日本進入超老齡化社會,目前的老年人群數量增速早已超過建設養(yǎng)護機構的速度。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僅依靠養(yǎng)老金無法維持正常生活,多數人在獨居情況下陷入經濟困窘的狀態(tài),不得不面臨破產難題。

為了接受相關保護,部分老人無奈變賣自家住宅,或是聽從建議搬到房租便宜的地方居住,進而失去了自主決定“最終棲身之所”的可能,最終“無法自主選擇晚年生活”。

NHK特別節(jié)目錄制組以“金錢問題”為主軸,揭露了“老后破產”在居住、生活、醫(yī)療、人際關系等方面的不同影響??梢钥吹剑袄虾笃飘a”問題不只沖擊65歲以上的老人,更進一步蔓延至工作人口,與家人一同生活所引發(fā)的“老后兩代破產”日益普遍,那些人到中年又回到父母身邊的“逆流”子女們,也因此陷入兩難境地。

在傳統(tǒng)家庭的存在方式被動搖的今天,如何避免“兩代人兩敗俱傷”?工作群體如何尋求解決之道,避免”老后破產“?或許在本書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參考方法。

薦書:《老后破產:所謂“長壽”的噩夢》

作者:日本NHK特別節(jié)目錄制組

譯者:王軍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PART 3 如何更好照料?

當家中有親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你面對的將是難以預料的挑戰(zhàn)。除了照顧患者,還要兼顧其他家人和工作,同時還得承受許多旁人的誤解甚至責難,這些挑戰(zhàn)足以令任何人都感到心力交瘁。

如何更好地照顧呢?由美國阿爾茲海默病協(xié)會董事會前成員及顧問南希·梅絲及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領域40年研究和實踐經驗專家彼得·拉賓斯撰寫的《失智與癡呆老人家庭照護手冊》一書,透過務實的筆觸,詳細而清楚地介紹照護癡呆患者的各種問題,也在你承擔照護責任而無暇他顧時,提出貼心的提醒,例如照顧好自己,如何與家中的孩子和其他親人溝通,如何向外求助,如何應對更壞的狀況等等。

作者整合了專業(yè)醫(yī)療知識與家屬的護理經驗,旨在為照顧者提供多方位的指導,包括:全盤認識癡呆癥的真實樣貌;飲食、運動、個人衛(wèi)生及安全等日常護理技巧;如何應對患者的情緒問題;如何尋求外部支持;如何規(guī)劃長期護理方案;財務與法律等相關問題。

本書在過去40年已經成為癡呆患者家庭護理的百科全書,幫助超過百萬的家庭了解及預防癡呆的發(fā)生,應對早期癥狀,尋求更合適的護理及生活方式,重建生活秩序。

對于所有人而言,只有了解癡呆的真實樣貌,在照護之路上提早規(guī)劃,才能讓整個家庭都能減少遺憾,重新迎接有品質的生活。

薦書:《失智與癡呆老人家庭照護手冊》

作者:[美]南?!っ方z(Nancy Mace)[美]彼得·拉賓斯(Peter Rabins)

譯者:徐昊

出版社:湛廬文化/華齡出版社

PART 4 審視生命自身

子女在異地,單身一族,愛人先行而去……人到晚年,很可能不得不面臨一個人生活的處境。事實上,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衰老、生病和死亡的自然規(guī)律。在人生的最后階段,應該選擇在哪里度過?醫(yī)院、養(yǎng)老院還是療養(yǎng)所?相信這是所有人都思考過的問題。

那么,獨居者是否可以在人生晚年選擇在家臨終?這不僅僅是基于個人經驗產生的困惑,在當前的人口結構背景之下,向社會拋出這個問題也具有重要意義。數據顯示,2020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經達到28.8%,被稱為“超老齡化社會”,這意味著隨后即將步入“大規(guī)模去世的社會”,因此如何終老成為了人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回答以上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居家臨終并不等于孤獨,也不等于失去與社會的聯系。大量數據顯示,當人進入最后階段,無論家人在或不在身邊,都會想要待在家里,在住慣了的家中,聽著周邊熟悉的聲音,面向活著的當下,坦然地過好每一天。

上野千鶴子曾說道,當自己一年年老去,而且越來越多地聽到身邊的同年齡層甚至年輕友人去世的消息,“死”及“死法”就再不是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作為一位步入老年的研究者,她一直持續(xù)關注思考著老年生活、臨終方式的不同可能性。

基于這一問題,她與日本居家臨終關懷協(xié)會會長小笠原文雄就老齡化困境、人生晚年難題展開討論,其對話被凝結成《一個人可以在家告別人生嗎?》一書。

本書觸及當下全民、全社會關注的核心話題,通過67個問題,39位真實人物案例,覆蓋30歲至100歲多個年齡段。兩位專家暢談衰老、疾病、人際關系、思想準備等人在晚年必然面對的種種問題,給予眾人大量詳實坦率的建議。

隨著獨居老人數量不斷增加,上野千鶴子表示,我們需要積極了解老年人的實際愿望,思考如何創(chuàng)造更適合獨居養(yǎng)老的社會支持網絡。此外,小笠原醫(yī)生認為,比起家人和常識,實施臨終關懷時要毫不猶豫地優(yōu)先考慮患者本人的希望與利益。

最后,兩位專家探討希望能夠讓居家臨終成為一項重要制度。在家庭護理能力衰落的環(huán)境下,良好的保險護理體系對于老年人及其家庭是非常有益的,尤其能切實幫助到獨居老人。

除此之外,本書還討論了老年認知障礙、孤獨死等現實困境,每場對話都讓人心中頗為震撼。這場關于「一個人晚年」的生動課堂,不僅讓人重新審視人生晚年的可能性,也讓我們正面思考生活方式、告別方式,以及生命本身。

薦書:《一個人可以在家告別人生嗎?》

作者:[日] 上野千鶴子 / [日] 小笠原文雄

譯者:楊洪俊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PART 5 迎接年齡革命

人類有史以來為解決衰老問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活到200歲也不再只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由長壽愿景基金創(chuàng)始人謝爾蓋·揚撰寫的《年齡革命》一書則為我們揭示了保持健康和活力的新科技,告訴我們如何在25歲的身體里活到200歲。

這是一本關于長壽技術發(fā)展的書,濃縮了長壽領域的科研成果、激動人心的科學突破。多年來,作者謝爾蓋·揚以獨特的方式訪問了長壽領域前沿的科學家、技術專家、醫(yī)生、投資者和企業(yè)家,參閱了成百上千的學術論文、新聞文章、書籍和演示文稿,也接觸了上百家長壽領域的前沿企業(yè),濃縮了50多位長壽領域的先驅的研究精華,寫就了《年齡革命》這本書,與讀者分享長壽領域前沿的科研成果與技術突破。

謝爾蓋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年齡革命的近景與遠景,讓讀者身臨其境般地感受科學家們在物理、生物和智能層面提升人類的方式,從150歲到200歲,一步步帶我們見證科技如何讓我們“在25歲的身體里活到200歲”。

作者用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語言,為我們展開一幅年齡革命的路線圖。以普通人的視角,講述激動人心和前沿的的科學故事,告訴我們,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不僅能夠延緩衰老,甚至可以逆轉衰老、戰(zhàn)勝衰老。

他在書中打破了長久以來關于長壽的3個謬誤,并為我們每個人都提供了10個實用的建議,讓我們可以在健康的身心狀態(tài)下迎接年齡革命的到來。

畢竟,健康地活著是人生的快樂,而且從未有過比今天更好的時代。整體看來,這本書將打開你的思維,讓我們以健康、高質量的生活迎接年齡革命的到來。

薦書:《年齡革命》

作者:[俄羅斯] 謝爾蓋·揚(Sergey Young)

譯者:王志彤

出版社:湛廬文化/華齡出版社

衰老的故事是什么呢?

它其實是關于我們成為人類意味著什么的故事,

同時也是我們所有人的必經之路。

這既是一個永恒的故事,

也是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進步而迅速變化的故事。

那么,怎樣擁有一個「好的老年」?

亞里士多德曾用「eugeria」一詞如是形容。

eu代表良好的態(tài)度, geria代表對待老年的方式。

換句話說,不只是要本人擁有好的心態(tài),

整個社會對老年也要給予一定的關愛,

讓他們感到舒適。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每個人都終將老去。

大眾、社會層面必須做出系統(tǒng)性努力,

為老年群體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

才能實現「eugeria」。

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

人生的第三幕不算短暫。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yè)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她經濟整合營銷|數據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濟

北京·上?!は愀邸ぜ~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特別策劃 | 當你老了

老年群體面臨的生存困境、中年群體面臨的看護照料難題、矛盾逐漸激化的多代共存現狀,人們又該如何應對?在本期特別策劃中,TOPHER希望大家能夠對老年群體及未來的銀發(fā)時代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及思考。

編輯 | summer

要說最近掀起輿論討論風暴的莫過于由泰國GDH推出的2024年第一部以華人潮汕家庭為背景的《姥姥的外孫》電影。

該影片由青年導演帕特·波尼蒂帕特執(zhí)導,由泰國76歲實力女演員烏薩·薩梅坎及憑借《以愛之名》嶄露頭角的馬群耀Billkin主演。

電影主要講述了曼谷Tha Pra區(qū)的一個華裔后代M看到表妹MUI因為臨終照顧了爺爺獲得大額遺產后,得知自己的姥姥也身患癌癥便升起效仿之心,想從臨終的姥姥手里繼承遺產,于是搬回姥姥家貼身照顧,而這期間面對著姥姥每況愈下的身體,兩人的共同生活勾起了整個家庭的回憶及各種矛盾。

深受重男輕女之害的姥姥,不自覺中把這種舊觀念傳遞給了下一代;主人公阿安年紀輕輕卻只想通過當游戲主播實現輕松掙錢……在這些一個個尖銳的現實問題之中,其實可以看到無數個東亞家庭的影子。

換句話說,在那些親情背后隱藏的復雜真相似乎殘酷的讓人頭皮發(fā)麻。例如女性一直被放在一個付出者、照料者的位置之上,她們被所謂的好妻子、好女兒、好母親所困住,這種困境直到現在也依然未能緩解。

再比如,姥姥期待一眾兒孫盡孝,但在關于如何分配遺產的方面卻早已暗自做好決定。以上種種也讓影片中那句“兒子繼承遺產,女兒繼承癌癥”的調侃,顯得再現實不過。

不得不說,過分真實的東亞家庭生態(tài)寫照,讓人們也從中窺見自己或身邊人的故事。事實上,不只是東亞,如今,全球的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根據聯合國本月發(fā)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結果摘要》報告顯示,到本世紀70年代末,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的數量預計將達到22億,超過18歲以下人口的數量。據相關測算,目前中國的銀發(fā)經濟規(guī)模在7萬億元左右,到2035年有望達到30萬億元左右。

老年群體面臨的生存困境、中年群體面臨的看護照料難題、矛盾逐漸激化的多代共存現狀,人們又該如何應對?在本期特別策劃中,TOPHER希望大家能夠對老年群體及未來的銀發(fā)時代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及思考。

PART 1 進入多代社會

在世界舞臺上,目前有8代人共存。

到2030 年,大約40% 的總消費支出增長將來自60 歲以上的群體;高達46%的跨國企業(yè)高管看好多代勞動力。在30歲及以上人口中,有30%~35%的人通過數字平臺學習。

多代社會正在崛起,在人口老齡化、少子化、長壽化的大趨勢下,不同代際的人共存在一個時間段將是常態(tài)。與此同時,個人和組織將面臨顛覆性改變:

學習領域之上,基于技術支持的遠程學習與面對面學習的混合模式成為主流,知識和經驗快速過時,學習-歸零-再學習循環(huán)往復。

就業(yè)領域之上,人的一生可能從事多個職業(yè)賽道,退休后再就業(yè)人口增多,多世代協(xié)作和管理面臨挑戰(zhàn)。

消費領域則摒棄了以年齡為基礎的市場細分假定,品牌更注重包容性、多樣性,消費行為更多受信念而非年齡支配。

在莫洛·紀廉撰寫的《多代社會》中,提出,要想從不確定性中獲益,我們必須重塑自19世紀末延續(xù)下來的生活順序模式,重新調整關于不同年齡段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社會及政治假定、觀念和預期,并推動文化、組織和政策方面的轉型。

莫洛·紀廉為沃頓商學院教授、全球趨勢的持續(xù)觀察者,在前作《趨勢2030》中,他分別對人口變遷和技術轉型做了預測。

《多代社會》更聚焦與二者同頻共振的家庭轉型、社會轉型、經濟轉型和發(fā)展轉型,深入人口結構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預測家庭、職場、教育、消費等多領域發(fā)展趨勢。

本書呼應當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長壽化的現實,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事業(yè)、家庭和個人未來規(guī)劃提供指導,為我們打破了固化的生活模式,為積極看待人口變局提供了應對思路。

圖片來源

薦書:《多代社會》

作者:【西班牙】莫洛·F.紀廉(Mauro F. Guillen)

譯者:張培青 陳召強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PART 2 養(yǎng)老困局來襲

建筑公司的老板娘在獨子過勞死、丈夫病逝之后頓失依靠,有病痛不敢看病,只求節(jié)省開銷;寵物店老板關掉店鋪專心護理重病的母親,送走母親后卻無法再次就業(yè),只能賣掉與母親共同生活的房子以維持生計;中年失業(yè)的子女,仰賴雙親的養(yǎng)老金過活,最后卻兩代人雙雙破產......

這些真實案例中的每一位老人,年輕時都與你我一樣認真工作,做好了退休后的儲蓄計劃,卻從沒想過老后生活如此孤獨辛苦,甚至失去求生欲望。為何這些有存款,有房子,有年金的人們,還會面臨“老后破產”的問題?

一方面,少子化、長壽等現實條件讓日本進入超老齡化社會,目前的老年人群數量增速早已超過建設養(yǎng)護機構的速度。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僅依靠養(yǎng)老金無法維持正常生活,多數人在獨居情況下陷入經濟困窘的狀態(tài),不得不面臨破產難題。

為了接受相關保護,部分老人無奈變賣自家住宅,或是聽從建議搬到房租便宜的地方居住,進而失去了自主決定“最終棲身之所”的可能,最終“無法自主選擇晚年生活”。

NHK特別節(jié)目錄制組以“金錢問題”為主軸,揭露了“老后破產”在居住、生活、醫(yī)療、人際關系等方面的不同影響??梢钥吹剑袄虾笃飘a”問題不只沖擊65歲以上的老人,更進一步蔓延至工作人口,與家人一同生活所引發(fā)的“老后兩代破產”日益普遍,那些人到中年又回到父母身邊的“逆流”子女們,也因此陷入兩難境地。

在傳統(tǒng)家庭的存在方式被動搖的今天,如何避免“兩代人兩敗俱傷”?工作群體如何尋求解決之道,避免”老后破產“?或許在本書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參考方法。

薦書:《老后破產:所謂“長壽”的噩夢》

作者:日本NHK特別節(jié)目錄制組

譯者:王軍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PART 3 如何更好照料?

當家中有親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你面對的將是難以預料的挑戰(zhàn)。除了照顧患者,還要兼顧其他家人和工作,同時還得承受許多旁人的誤解甚至責難,這些挑戰(zhàn)足以令任何人都感到心力交瘁。

如何更好地照顧呢?由美國阿爾茲海默病協(xié)會董事會前成員及顧問南?!っ方z及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領域40年研究和實踐經驗專家彼得·拉賓斯撰寫的《失智與癡呆老人家庭照護手冊》一書,透過務實的筆觸,詳細而清楚地介紹照護癡呆患者的各種問題,也在你承擔照護責任而無暇他顧時,提出貼心的提醒,例如照顧好自己,如何與家中的孩子和其他親人溝通,如何向外求助,如何應對更壞的狀況等等。

作者整合了專業(yè)醫(yī)療知識與家屬的護理經驗,旨在為照顧者提供多方位的指導,包括:全盤認識癡呆癥的真實樣貌;飲食、運動、個人衛(wèi)生及安全等日常護理技巧;如何應對患者的情緒問題;如何尋求外部支持;如何規(guī)劃長期護理方案;財務與法律等相關問題。

本書在過去40年已經成為癡呆患者家庭護理的百科全書,幫助超過百萬的家庭了解及預防癡呆的發(fā)生,應對早期癥狀,尋求更合適的護理及生活方式,重建生活秩序。

對于所有人而言,只有了解癡呆的真實樣貌,在照護之路上提早規(guī)劃,才能讓整個家庭都能減少遺憾,重新迎接有品質的生活。

薦書:《失智與癡呆老人家庭照護手冊》

作者:[美]南?!っ方z(Nancy Mace)[美]彼得·拉賓斯(Peter Rabins)

譯者:徐昊

出版社:湛廬文化/華齡出版社

PART 4 審視生命自身

子女在異地,單身一族,愛人先行而去……人到晚年,很可能不得不面臨一個人生活的處境。事實上,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衰老、生病和死亡的自然規(guī)律。在人生的最后階段,應該選擇在哪里度過?醫(yī)院、養(yǎng)老院還是療養(yǎng)所?相信這是所有人都思考過的問題。

那么,獨居者是否可以在人生晚年選擇在家臨終?這不僅僅是基于個人經驗產生的困惑,在當前的人口結構背景之下,向社會拋出這個問題也具有重要意義。數據顯示,2020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經達到28.8%,被稱為“超老齡化社會”,這意味著隨后即將步入“大規(guī)模去世的社會”,因此如何終老成為了人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回答以上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居家臨終并不等于孤獨,也不等于失去與社會的聯系。大量數據顯示,當人進入最后階段,無論家人在或不在身邊,都會想要待在家里,在住慣了的家中,聽著周邊熟悉的聲音,面向活著的當下,坦然地過好每一天。

上野千鶴子曾說道,當自己一年年老去,而且越來越多地聽到身邊的同年齡層甚至年輕友人去世的消息,“死”及“死法”就再不是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作為一位步入老年的研究者,她一直持續(xù)關注思考著老年生活、臨終方式的不同可能性。

基于這一問題,她與日本居家臨終關懷協(xié)會會長小笠原文雄就老齡化困境、人生晚年難題展開討論,其對話被凝結成《一個人可以在家告別人生嗎?》一書。

本書觸及當下全民、全社會關注的核心話題,通過67個問題,39位真實人物案例,覆蓋30歲至100歲多個年齡段。兩位專家暢談衰老、疾病、人際關系、思想準備等人在晚年必然面對的種種問題,給予眾人大量詳實坦率的建議。

隨著獨居老人數量不斷增加,上野千鶴子表示,我們需要積極了解老年人的實際愿望,思考如何創(chuàng)造更適合獨居養(yǎng)老的社會支持網絡。此外,小笠原醫(yī)生認為,比起家人和常識,實施臨終關懷時要毫不猶豫地優(yōu)先考慮患者本人的希望與利益。

最后,兩位專家探討希望能夠讓居家臨終成為一項重要制度。在家庭護理能力衰落的環(huán)境下,良好的保險護理體系對于老年人及其家庭是非常有益的,尤其能切實幫助到獨居老人。

除此之外,本書還討論了老年認知障礙、孤獨死等現實困境,每場對話都讓人心中頗為震撼。這場關于「一個人晚年」的生動課堂,不僅讓人重新審視人生晚年的可能性,也讓我們正面思考生活方式、告別方式,以及生命本身。

薦書:《一個人可以在家告別人生嗎?》

作者:[日] 上野千鶴子 / [日] 小笠原文雄

譯者:楊洪俊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PART 5 迎接年齡革命

人類有史以來為解決衰老問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活到200歲也不再只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由長壽愿景基金創(chuàng)始人謝爾蓋·揚撰寫的《年齡革命》一書則為我們揭示了保持健康和活力的新科技,告訴我們如何在25歲的身體里活到200歲。

這是一本關于長壽技術發(fā)展的書,濃縮了長壽領域的科研成果、激動人心的科學突破。多年來,作者謝爾蓋·揚以獨特的方式訪問了長壽領域前沿的科學家、技術專家、醫(yī)生、投資者和企業(yè)家,參閱了成百上千的學術論文、新聞文章、書籍和演示文稿,也接觸了上百家長壽領域的前沿企業(yè),濃縮了50多位長壽領域的先驅的研究精華,寫就了《年齡革命》這本書,與讀者分享長壽領域前沿的科研成果與技術突破。

謝爾蓋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年齡革命的近景與遠景,讓讀者身臨其境般地感受科學家們在物理、生物和智能層面提升人類的方式,從150歲到200歲,一步步帶我們見證科技如何讓我們“在25歲的身體里活到200歲”。

作者用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語言,為我們展開一幅年齡革命的路線圖。以普通人的視角,講述激動人心和前沿的的科學故事,告訴我們,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不僅能夠延緩衰老,甚至可以逆轉衰老、戰(zhàn)勝衰老。

他在書中打破了長久以來關于長壽的3個謬誤,并為我們每個人都提供了10個實用的建議,讓我們可以在健康的身心狀態(tài)下迎接年齡革命的到來。

畢竟,健康地活著是人生的快樂,而且從未有過比今天更好的時代。整體看來,這本書將打開你的思維,讓我們以健康、高質量的生活迎接年齡革命的到來。

薦書:《年齡革命》

作者:[俄羅斯] 謝爾蓋·揚(Sergey Young)

譯者:王志彤

出版社:湛廬文化/華齡出版社

衰老的故事是什么呢?

它其實是關于我們成為人類意味著什么的故事,

同時也是我們所有人的必經之路。

這既是一個永恒的故事,

也是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進步而迅速變化的故事。

那么,怎樣擁有一個「好的老年」?

亞里士多德曾用「eugeria」一詞如是形容。

eu代表良好的態(tài)度, geria代表對待老年的方式。

換句話說,不只是要本人擁有好的心態(tài),

整個社會對老年也要給予一定的關愛,

讓他們感到舒適。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每個人都終將老去。

大眾、社會層面必須做出系統(tǒng)性努力,

為老年群體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

才能實現「eugeria」。

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

人生的第三幕不算短暫。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yè)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她經濟整合營銷|數據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濟

北京·上?!は愀邸ぜ~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