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狀元”消失后,“高考屏蔽生”成了輿論焦點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狀元”消失后,“高考屏蔽生”成了輿論焦點

根本問題還是長期以來的唯分數(shù)論、唯名次論。

圖片來源:圖蟲

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界面新聞編輯 | 宋佳楠

今年首個高考成績被屏蔽的人出現(xiàn)了。

據(jù)未來網(wǎng)報道,6月23日,云南紅河州一中一名女生在查詢高考成績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成績被屏蔽,考生成績報告頁面并未顯示具體的分數(shù)以及總分。但在頁面下方有一排小字,上面寫著,“你的位次已經(jīng)進入全省前50名,具體情況請于27日查詢”。

這一消息沖上社交媒體熱搜榜,截至發(fā)稿,該話題閱讀量逾3億,討論量5.7萬。有網(wǎng)友在評論中表示:“像小說和短劇里的情節(jié)”,也有網(wǎng)友稱第一次知道高考成績也會被屏蔽。

“高考屏蔽生”的出現(xiàn),是為了防止炒作“高考狀元”、遏制“搶生源大戰(zhàn)”。

過去,高考狀元往往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其背后的學校和家庭也會因此受到極大的關注,高分考生和高考狀元會成為各大高校搶生源的重點對象。然而,這種過度關注往往會給考生帶來不必要的壓力,也容易導致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配,引發(fā)社會的焦慮和不滿。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教育部門推出“高考屏蔽生”的政策,通過技術手段對排名靠前的考生成績進行保密處理,以減少社會對高考成績的過度關注和不當炒作。

早在2021年2月,教育部發(fā)布通知,要求轉(zhuǎn)變簡單以高考成績評價學生、以錄取分數(shù)線評價高校的做法,嚴禁宣傳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高分考生”等概念。

去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強高考成績信息管理,除教育部規(guī)定的特定事項外,只能將考生的高考成績信息提供給考生本人及有關投檔高校、“嚴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宣傳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喜報’‘高考升學率’‘高分考生’等”。

多地教育主管部門曾有過相關落地探索。早在2012年,廣東省考試院對全省文理科前十名的考生分數(shù)進行技術屏蔽,2018年擴大至文科前20名,2019年則進一步擴大到文理科前50名,此后幾年均沿襲屏蔽排名靠前考生成績的慣例。

2021年,云南曾明確,全省文、理科前50名的考生分數(shù)已屏蔽,不提供查詢。北京教育考試院的成績查詢頁面也曾在2021年顯示全市總分排名前20名的考生成績,暫不公布

“高屏蔽”政策可圈可點之處,確實對炒作“狀元”風能起到一定降溫作用,但僅憑借技術手段并不能徹底遏制住社會對“狀元”的惡意炒作和過度關注,甚至連“屏蔽生”也變成“高分生”的象征,繼而成為宣傳、炒作對象。

這一現(xiàn)象背后,根本問題還是長期以來的唯分數(shù)論、唯名次論。成績、名次、狀元,本質(zhì)還是高考錄取制度的直接產(chǎn)物——大學以高考成績作為唯一的錄取標準。

在按總分錄取的高考體系中,狀元就是榜樣,炒作是禁止不了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就如同屏蔽狀元,反而引來外界對屏蔽生的好奇一樣。要讓社會不關注狀元,就必須破除唯分數(shù)論,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熊丙奇稱,要加快推進中高考制度改革,打破按總分、名次錄取學生的模式,強化過程評價,探索綜合評價,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在多元評價體系中,分數(shù)只是評價學生的一方面指標,也就不再有“狀元”之說,社會輿論對“高分生”的關注也就降溫。

此外,要扭轉(zhuǎn)基礎教育的應試傾向,治理地方黨政領導片面追求升學政績的現(xiàn)象,要令行禁止。否則,追求、炒作升學率問題就無法得到治理,也就難以形成科學的教育發(fā)展觀。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zhuǎn)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狀元”消失后,“高考屏蔽生”成了輿論焦點

根本問題還是長期以來的唯分數(shù)論、唯名次論。

圖片來源:圖蟲

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界面新聞編輯 | 宋佳楠

今年首個高考成績被屏蔽的人出現(xiàn)了。

據(jù)未來網(wǎng)報道,6月23日,云南紅河州一中一名女生在查詢高考成績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成績被屏蔽,考生成績報告頁面并未顯示具體的分數(shù)以及總分。但在頁面下方有一排小字,上面寫著,“你的位次已經(jīng)進入全省前50名,具體情況請于27日查詢”。

這一消息沖上社交媒體熱搜榜,截至發(fā)稿,該話題閱讀量逾3億,討論量5.7萬。有網(wǎng)友在評論中表示:“像小說和短劇里的情節(jié)”,也有網(wǎng)友稱第一次知道高考成績也會被屏蔽。

“高考屏蔽生”的出現(xiàn),是為了防止炒作“高考狀元”、遏制“搶生源大戰(zhàn)”。

過去,高考狀元往往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其背后的學校和家庭也會因此受到極大的關注,高分考生和高考狀元會成為各大高校搶生源的重點對象。然而,這種過度關注往往會給考生帶來不必要的壓力,也容易導致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配,引發(fā)社會的焦慮和不滿。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教育部門推出“高考屏蔽生”的政策通過技術手段對排名靠前的考生成績進行保密處理,以減少社會對高考成績的過度關注和不當炒作

早在2021年2月,教育部發(fā)布通知,要求轉(zhuǎn)變簡單以高考成績評價學生、以錄取分數(shù)線評價高校的做法,嚴禁宣傳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高分考生”等概念。

去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強高考成績信息管理,除教育部規(guī)定的特定事項外,只能將考生的高考成績信息提供給考生本人及有關投檔高校、“嚴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宣傳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喜報’‘高考升學率’‘高分考生’等”。

多地教育主管部門曾有過相關落地探索。早在2012年,廣東省考試院對全省文理科前十名的考生分數(shù)進行技術屏蔽,2018年擴大至文科前20名,2019年則進一步擴大到文理科前50名,此后幾年均沿襲屏蔽排名靠前考生成績的慣例。

2021年,云南曾明確,全省文、理科前50名的考生分數(shù)已屏蔽,不提供查詢。北京教育考試院的成績查詢頁面也曾在2021年顯示,全市總分排名前20名的考生成績,暫不公布

“高屏蔽”政策可圈可點之處,確實對炒作“狀元”風能起到一定降溫作用但僅憑借技術手段并不能徹底遏制住社會對“狀元”的惡意炒作和過度關注,甚至連“屏蔽生”也變成“高分生”的象征,繼而成為宣傳、炒作對象。

這一現(xiàn)象背后,根本問題還是長期以來的唯分數(shù)論、唯名次論。成績、名次、狀元,本質(zhì)還是高考錄取制度的直接產(chǎn)物——大學以高考成績作為唯一的錄取標準。

在按總分錄取的高考體系中,狀元就是榜樣,炒作是禁止不了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就如同屏蔽狀元,反而引來外界對屏蔽生的好奇一樣。要讓社會不關注狀元,就必須破除唯分數(shù)論,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熊丙奇稱,要加快推進中高考制度改革,打破按總分、名次錄取學生的模式,強化過程評價,探索綜合評價,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在多元評價體系中,分數(shù)只是評價學生的一方面指標,也就不再有“狀元”之說,社會輿論對“高分生”的關注也就降溫。

此外,要扭轉(zhuǎn)基礎教育的應試傾向,治理地方黨政領導片面追求升學政績的現(xiàn)象,要令行禁止。否則,追求、炒作升學率問題就無法得到治理,也就難以形成科學的教育發(fā)展觀。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zhuǎn)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