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智駕走到十字路口,城市NOA的“大餅”能實現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智駕走到十字路口,城市NOA的“大餅”能實現嗎?

沒有人能擁有能看清未來的水晶球,但未來并非不可預知。

文|極智GeeTech

沒有人能擁有能看清未來的水晶球,但每個人都要在當下的市場去布局,這就需要有對未來的預期。

從去年開始,各大車企的技術內卷進入“城市NOA”時刻,一片熱火朝天,爭先恐后的場面,好不熱鬧。城市NOA作為目前最受歡迎的自動駕駛產品,也作為最多、最有用的智駕落地場景,將是今年乃至今后幾年智駕行業(yè)的必爭之地。

這不禁讓人心生疑問,車企蜂擁而上的城市NOA到底是用戶的真實需求,還是臆想出來的幻象?車企們的城市NOA“大餅”能實現嗎?

為何要盯上城市NOA?

城市NOA,全稱Navigate On Autopilot,通常被業(yè)界翻譯為“領航輔助駕駛”或“高階智能駕駛”。不同企業(yè)的叫法略有不同,如小鵬稱為NGP,理想和特斯拉稱其為NOA,蔚來早期叫NAD,長城魏品牌則稱其為NOH,但本質上它們都是NOA。

理想狀態(tài)下,駕駛員只需要在車輛啟動前,設置好目的地并選擇一條希望行駛的路線,車輛就可在沒人接管的情況下到達目的地,智駕系統(tǒng)可以全程控制加減速踏板及方向盤操作。

一直以來,L3都被視為智駕能力的重要分水嶺,也是智能汽車拉開競爭差距的真正起點。而以城市NOA為代表高階智能駕駛,可以看作是一種類L3功能,被業(yè)內視為從L2向L3跨越的技術敲門磚。所以車企們無論是想秀技術肌肉,還是想先聲奪人,智能汽車下半場的第一場硬仗都將從城市NOA開始打起,而2024年則是城市NOA普及的關鍵一年。

去年,小鵬G6和問界新M7率先引燃高階智駕市場的第一條導火線,年底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四部委的《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速了高級別輔助駕駛的落地應用,徹底點燃了城市NOA的戰(zhàn)火。

業(yè)內最早提出NOA概念的是特斯拉,早在2019年6月,特斯拉就上線了高速工況下的NOA功能,隨后以小鵬、蔚來等廠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也迅速跟進,NOA逐漸成為各大主流車型的標配。

根據使用場景不同,NOA主要分為高速NOA和城市NOA。各大廠商之所以率先開放高速NOA,因為高速路況相對來說沒那么復雜,實現自動駕駛的難度比較低。

但城市道路不同,它的復雜程度比高速工況提升了幾個數量級,行人、電動車、寵物、機動車、非機動車一起出現在城市道路上,存在各種突發(fā)情況,比如車輛的極限加塞、公交等大型車輛切入、電動車隨意變道等,這些都增加了道路交通的不確定性,對于智能汽車的環(huán)境感知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都提出了極高要求。

正因如此,不少廠商都把城市NOA的落地速度,包裝成主要賣點之一,用來吸引用戶。當然,用戶也對智能駕駛功能也表現出了濃厚興趣。麥肯錫的報告顯示,中國本土高端新勢力能夠搶單傳統(tǒng)豪華品牌,“更先進的自動駕駛”是排名第二的原因。終端數據也可以佐證以上觀點,2023年第四季度,問界新 M7、小鵬G6等車型,智駕版本的訂購比例都超過了50%。

技術的面子,降本的里子

在AI大爆發(fā)的加持下,過去一年里,智駕領域進行了兩種技術路線的嘗試。

第一,整個行業(yè)都在逐漸從“有圖”切換到“無圖”方案。

“去高精地圖”在2023年幾乎成為了整個行業(yè)的共識。高精地圖為智能駕駛提供的詳盡信息主要適用于高速公路場景,但隨著智能駕駛“進城”進度加速,傳統(tǒng)模式的高精地圖明顯滿足不了智能駕駛駛入城市場景的需求。

我國城市道路環(huán)境復雜,高精地圖想要輔助智能駕駛“進城”就需更廣泛地進行信息采集?;趪覈栏竦穆肪€監(jiān)測標準,除高速路段外,我國僅開放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重慶這六座城市的高精地圖采集權限,這就導致了智能駕駛只能在僅有的城市范圍內發(fā)揮作用,無法被廣泛推廣。

除去路況原因外,高頻率更新以及高成本的信息采集也是高精度地圖無法“進城”的原因。根據《智能網聯汽車高精地圖白皮書》,分米級地圖的測繪效率約為每天每車500公里道路,成本達每公里10元左右,而厘米級地圖的測繪效率約為每天每車100公里道路,成本達每公里1000元左右。

目前國內城市道路時刻在更新,而其中的鄉(xiāng)村道路更是存在不清晰的部分,是高精度地圖無法感知、無法覆蓋的。因此,高精度地圖難以對城市道路進行具體場景劃分,也無法形成統(tǒng)一的地圖。若想要滿足智能駕駛以上需求,高精地圖不僅需要龐大的信息采集,還要達到月度甚至周度的更新頻率,這些對高精地圖來說都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曾表示,他們在上海投入了1~2年的時間,也沒有采集完城區(qū)的高精地圖。

但目前,無圖方案也有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首先是車輛傳感器采集的某些道路信息屬于敏感數據,很難符合合規(guī)要求;其次,在沒有高精地圖的情況下,需要提高車輛的感知力,傳感器的成本也會增加。因此,如何在自動駕駛體驗與造車成本之間找到最佳平衡,也是擺在車企面前優(yōu)先要解決的事情。

第二,少數派玩家開始嘗試“去激光雷達”的純視覺方案。

圍繞城市NOA目前主要有兩條技術路線,一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純視覺派,主張取消激光雷達,通過視覺來實現城市NOA;另一派則是“視覺+激光雷達”的技術路線,認為純視覺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加上激光雷達來實現城市NOA的快速落地。

“視覺+激光雷達”可以提高車端感知能力,從硬件端保障感知范圍以及穩(wěn)定性。比如,在靜止起步的場景下,只搭載攝像頭的車型可能會撞上距離很近的障礙物(如樁桶、小動物等),而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在近距離障礙物的識別率會顯著提升。

激光雷達可以應對的另一個場景,就是對異形障礙物的識別。在僅依靠攝像頭的純視覺方案里,由于高度依賴前期標注的先驗,沒有被標注過的異形障礙物就容易出現無法識別的情況。

現在搭載著NOA功能的車型,主要集中在25萬元至30萬元以上,而非國內最暢銷的10萬元至20萬元主流量產車型。這其中,激光雷達占據智駕系統(tǒng)較高的成本。為此,各大車企開啟了對激光雷達成本的極限壓縮。

在2023年激光雷達的一個行業(yè)共識是“要上車,先降價”,其單顆價格從 2021年的1萬元,降到了2022年約6000元以下,而2023年則又被進一步壓到了3000元以下。目前,國內新勢力的旗艦車型至少配裝了1顆激光雷達,部分車型支持2-3顆激光雷達的選配,以實現硬件層面的安全冗余。

除此之外,還有少數派玩家開始嘗試成本更低的去激光雷達純視覺方案,這條技術路線包括特斯拉、華為、極越、廣汽等玩家。小鵬于今年2月披露的新款車型F57也計劃放棄激光雷達采用純視覺方案。

相比較于有激光雷達的方案,純視覺方案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成本更優(yōu),攝像頭的成本只有幾十美元,這意味著大部分價格區(qū)間的車型都可以覆蓋這一成本,為智能駕駛的快速推廣奠定了硬件基礎。同時,與激光雷達相比,攝像頭收集到的數據更加豐富,更適合喂養(yǎng)智能駕駛系統(tǒng)來實現數據驅動。

更深一層的原因是,車企們可以通過以價換量、用規(guī)模換市場,助推智駕快速普及上車,從而在放大自身差異化優(yōu)勢的同時,實現市場競爭的馬太效應;另一個則恐怕是為了以后的價格戰(zhàn),或者說內卷競爭做戰(zhàn)略準備。

真的是未來趨勢嗎?

面對城區(qū)里各種各樣的交通參與者,甚至是不確定的交通規(guī)則破壞者時,即使頭部率先開通城市NOA的玩家,其功能仍然還處在“可用”階段,距離“好用”還有不小距離。

此前在使用高速NOA功能時,已經發(fā)生過不少起因車主分身從而產生的交通事故。進入城市NOA時代后,受交通事故影響的不只是車內的駕乘人員,還將波及大量弱勢交通參與者。因此,保守穩(wěn)健應當是城市NOA的關鍵。

最近半年,自動駕駛領域出現了一些比較明顯的變化,最典型的就是各大廠商不再宣傳“放開手腳”“躺著開車”,而是把重點放在了輔助駕駛方面,這其實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以目前的技術條件,誘導用戶去躺著開車,是極其不負責的。

從客觀角度來說,城市NOA的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安全性能。在城市道路上,經常出現鬼探頭之類的情況,不少新手司機對如何避免視野盲區(qū)也不太在行。城市NOA的普及,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交通事故的出現。

但從技術角度來看,城市NOA也會出現死機、判斷失誤等情況,如果消費者養(yǎng)成使用城市NOA的習慣,那么在系統(tǒng)不完善的情況下,事故概率反而會增加。

既然依靠自身無法實現瓶頸突破,“車路云一體化”就成為補足單車智能短板的最佳方案。車路云一體化將車端、路端和云端進行融合,利用路邊設施和云端計算資源,為車輛提供更全面的環(huán)境信息和決策支持,從而提高車輛的感知能力和決策準確性。

與傳統(tǒng)依賴車輛單獨采集數據的方式不同,車路云一體化系統(tǒng)能夠收集到更龐大的數據量與更豐富的數據類型,比如路口車流、紅綠燈信息、超視距路況等,不僅大幅拓寬了訓練數據的廣度與深度,還顯著加速了自動駕駛模型的學習效率與精確度,為實現更高水平的自動駕駛奠定堅實基礎。

通過車路云一體化,自動駕駛車輛的傳感器不再是唯一的眼睛,通過遮蔽或關閉這些傳感器,車輛完全可以依賴路側基站構建的實時數字孿生系統(tǒng),將實時路況和環(huán)境數據源源不斷地傳輸給車輛,指引其順利完成自動駕駛任務。

車路云一體化的普及應用,將有助于挖掘智能汽車與交通基礎設施、信息通信、交通管理等跨行業(yè)、跨領域技術標準的協同需求,推動其與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系統(tǒng)、交通大數據平臺等實現互聯互通,加速自動駕駛規(guī)?;涞剡M程。

如今,高階輔助駕駛能力已成為衡量車企競爭實力的一個重要標準。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這項技術依然面臨很多的挑戰(zhàn),但國家對車路云一體化的強力推動,也是在為自動駕駛探尋著一條新的實踐路徑。無論對于車企還是自動駕駛公司來說,這總歸是在自動駕駛路上向前邁步的機會,而每一次的挑戰(zhàn),也都是成功的前奏。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智駕走到十字路口,城市NOA的“大餅”能實現嗎?

沒有人能擁有能看清未來的水晶球,但未來并非不可預知。

文|極智GeeTech

沒有人能擁有能看清未來的水晶球,但每個人都要在當下的市場去布局,這就需要有對未來的預期。

從去年開始,各大車企的技術內卷進入“城市NOA”時刻,一片熱火朝天,爭先恐后的場面,好不熱鬧。城市NOA作為目前最受歡迎的自動駕駛產品,也作為最多、最有用的智駕落地場景,將是今年乃至今后幾年智駕行業(yè)的必爭之地。

這不禁讓人心生疑問,車企蜂擁而上的城市NOA到底是用戶的真實需求,還是臆想出來的幻象?車企們的城市NOA“大餅”能實現嗎?

為何要盯上城市NOA?

城市NOA,全稱Navigate On Autopilot,通常被業(yè)界翻譯為“領航輔助駕駛”或“高階智能駕駛”。不同企業(yè)的叫法略有不同,如小鵬稱為NGP,理想和特斯拉稱其為NOA,蔚來早期叫NAD,長城魏品牌則稱其為NOH,但本質上它們都是NOA。

理想狀態(tài)下,駕駛員只需要在車輛啟動前,設置好目的地并選擇一條希望行駛的路線,車輛就可在沒人接管的情況下到達目的地,智駕系統(tǒng)可以全程控制加減速踏板及方向盤操作。

一直以來,L3都被視為智駕能力的重要分水嶺,也是智能汽車拉開競爭差距的真正起點。而以城市NOA為代表高階智能駕駛,可以看作是一種類L3功能,被業(yè)內視為從L2向L3跨越的技術敲門磚。所以車企們無論是想秀技術肌肉,還是想先聲奪人,智能汽車下半場的第一場硬仗都將從城市NOA開始打起,而2024年則是城市NOA普及的關鍵一年。

去年,小鵬G6和問界新M7率先引燃高階智駕市場的第一條導火線,年底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四部委的《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速了高級別輔助駕駛的落地應用,徹底點燃了城市NOA的戰(zhàn)火。

業(yè)內最早提出NOA概念的是特斯拉,早在2019年6月,特斯拉就上線了高速工況下的NOA功能,隨后以小鵬、蔚來等廠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也迅速跟進,NOA逐漸成為各大主流車型的標配。

根據使用場景不同,NOA主要分為高速NOA和城市NOA。各大廠商之所以率先開放高速NOA,因為高速路況相對來說沒那么復雜,實現自動駕駛的難度比較低。

但城市道路不同,它的復雜程度比高速工況提升了幾個數量級,行人、電動車、寵物、機動車、非機動車一起出現在城市道路上,存在各種突發(fā)情況,比如車輛的極限加塞、公交等大型車輛切入、電動車隨意變道等,這些都增加了道路交通的不確定性,對于智能汽車的環(huán)境感知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都提出了極高要求。

正因如此,不少廠商都把城市NOA的落地速度,包裝成主要賣點之一,用來吸引用戶。當然,用戶也對智能駕駛功能也表現出了濃厚興趣。麥肯錫的報告顯示,中國本土高端新勢力能夠搶單傳統(tǒng)豪華品牌,“更先進的自動駕駛”是排名第二的原因。終端數據也可以佐證以上觀點,2023年第四季度,問界新 M7、小鵬G6等車型,智駕版本的訂購比例都超過了50%。

技術的面子,降本的里子

在AI大爆發(fā)的加持下,過去一年里,智駕領域進行了兩種技術路線的嘗試。

第一,整個行業(yè)都在逐漸從“有圖”切換到“無圖”方案。

“去高精地圖”在2023年幾乎成為了整個行業(yè)的共識。高精地圖為智能駕駛提供的詳盡信息主要適用于高速公路場景,但隨著智能駕駛“進城”進度加速,傳統(tǒng)模式的高精地圖明顯滿足不了智能駕駛駛入城市場景的需求。

我國城市道路環(huán)境復雜,高精地圖想要輔助智能駕駛“進城”就需更廣泛地進行信息采集?;趪覈栏竦穆肪€監(jiān)測標準,除高速路段外,我國僅開放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重慶這六座城市的高精地圖采集權限,這就導致了智能駕駛只能在僅有的城市范圍內發(fā)揮作用,無法被廣泛推廣。

除去路況原因外,高頻率更新以及高成本的信息采集也是高精度地圖無法“進城”的原因。根據《智能網聯汽車高精地圖白皮書》,分米級地圖的測繪效率約為每天每車500公里道路,成本達每公里10元左右,而厘米級地圖的測繪效率約為每天每車100公里道路,成本達每公里1000元左右。

目前國內城市道路時刻在更新,而其中的鄉(xiāng)村道路更是存在不清晰的部分,是高精度地圖無法感知、無法覆蓋的。因此,高精度地圖難以對城市道路進行具體場景劃分,也無法形成統(tǒng)一的地圖。若想要滿足智能駕駛以上需求,高精地圖不僅需要龐大的信息采集,還要達到月度甚至周度的更新頻率,這些對高精地圖來說都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曾表示,他們在上海投入了1~2年的時間,也沒有采集完城區(qū)的高精地圖。

但目前,無圖方案也有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首先是車輛傳感器采集的某些道路信息屬于敏感數據,很難符合合規(guī)要求;其次,在沒有高精地圖的情況下,需要提高車輛的感知力,傳感器的成本也會增加。因此,如何在自動駕駛體驗與造車成本之間找到最佳平衡,也是擺在車企面前優(yōu)先要解決的事情。

第二,少數派玩家開始嘗試“去激光雷達”的純視覺方案。

圍繞城市NOA目前主要有兩條技術路線,一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純視覺派,主張取消激光雷達,通過視覺來實現城市NOA;另一派則是“視覺+激光雷達”的技術路線,認為純視覺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加上激光雷達來實現城市NOA的快速落地。

“視覺+激光雷達”可以提高車端感知能力,從硬件端保障感知范圍以及穩(wěn)定性。比如,在靜止起步的場景下,只搭載攝像頭的車型可能會撞上距離很近的障礙物(如樁桶、小動物等),而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在近距離障礙物的識別率會顯著提升。

激光雷達可以應對的另一個場景,就是對異形障礙物的識別。在僅依靠攝像頭的純視覺方案里,由于高度依賴前期標注的先驗,沒有被標注過的異形障礙物就容易出現無法識別的情況。

現在搭載著NOA功能的車型,主要集中在25萬元至30萬元以上,而非國內最暢銷的10萬元至20萬元主流量產車型。這其中,激光雷達占據智駕系統(tǒng)較高的成本。為此,各大車企開啟了對激光雷達成本的極限壓縮。

在2023年激光雷達的一個行業(yè)共識是“要上車,先降價”,其單顆價格從 2021年的1萬元,降到了2022年約6000元以下,而2023年則又被進一步壓到了3000元以下。目前,國內新勢力的旗艦車型至少配裝了1顆激光雷達,部分車型支持2-3顆激光雷達的選配,以實現硬件層面的安全冗余。

除此之外,還有少數派玩家開始嘗試成本更低的去激光雷達純視覺方案,這條技術路線包括特斯拉、華為、極越、廣汽等玩家。小鵬于今年2月披露的新款車型F57也計劃放棄激光雷達采用純視覺方案。

相比較于有激光雷達的方案,純視覺方案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成本更優(yōu),攝像頭的成本只有幾十美元,這意味著大部分價格區(qū)間的車型都可以覆蓋這一成本,為智能駕駛的快速推廣奠定了硬件基礎。同時,與激光雷達相比,攝像頭收集到的數據更加豐富,更適合喂養(yǎng)智能駕駛系統(tǒng)來實現數據驅動。

更深一層的原因是,車企們可以通過以價換量、用規(guī)模換市場,助推智駕快速普及上車,從而在放大自身差異化優(yōu)勢的同時,實現市場競爭的馬太效應;另一個則恐怕是為了以后的價格戰(zhàn),或者說內卷競爭做戰(zhàn)略準備。

真的是未來趨勢嗎?

面對城區(qū)里各種各樣的交通參與者,甚至是不確定的交通規(guī)則破壞者時,即使頭部率先開通城市NOA的玩家,其功能仍然還處在“可用”階段,距離“好用”還有不小距離。

此前在使用高速NOA功能時,已經發(fā)生過不少起因車主分身從而產生的交通事故。進入城市NOA時代后,受交通事故影響的不只是車內的駕乘人員,還將波及大量弱勢交通參與者。因此,保守穩(wěn)健應當是城市NOA的關鍵。

最近半年,自動駕駛領域出現了一些比較明顯的變化,最典型的就是各大廠商不再宣傳“放開手腳”“躺著開車”,而是把重點放在了輔助駕駛方面,這其實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以目前的技術條件,誘導用戶去躺著開車,是極其不負責的。

從客觀角度來說,城市NOA的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安全性能。在城市道路上,經常出現鬼探頭之類的情況,不少新手司機對如何避免視野盲區(qū)也不太在行。城市NOA的普及,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交通事故的出現。

但從技術角度來看,城市NOA也會出現死機、判斷失誤等情況,如果消費者養(yǎng)成使用城市NOA的習慣,那么在系統(tǒng)不完善的情況下,事故概率反而會增加。

既然依靠自身無法實現瓶頸突破,“車路云一體化”就成為補足單車智能短板的最佳方案。車路云一體化將車端、路端和云端進行融合,利用路邊設施和云端計算資源,為車輛提供更全面的環(huán)境信息和決策支持,從而提高車輛的感知能力和決策準確性。

與傳統(tǒng)依賴車輛單獨采集數據的方式不同,車路云一體化系統(tǒng)能夠收集到更龐大的數據量與更豐富的數據類型,比如路口車流、紅綠燈信息、超視距路況等,不僅大幅拓寬了訓練數據的廣度與深度,還顯著加速了自動駕駛模型的學習效率與精確度,為實現更高水平的自動駕駛奠定堅實基礎。

通過車路云一體化,自動駕駛車輛的傳感器不再是唯一的眼睛,通過遮蔽或關閉這些傳感器,車輛完全可以依賴路側基站構建的實時數字孿生系統(tǒng),將實時路況和環(huán)境數據源源不斷地傳輸給車輛,指引其順利完成自動駕駛任務。

車路云一體化的普及應用,將有助于挖掘智能汽車與交通基礎設施、信息通信、交通管理等跨行業(yè)、跨領域技術標準的協同需求,推動其與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系統(tǒng)、交通大數據平臺等實現互聯互通,加速自動駕駛規(guī)?;涞剡M程。

如今,高階輔助駕駛能力已成為衡量車企競爭實力的一個重要標準。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這項技術依然面臨很多的挑戰(zhàn),但國家對車路云一體化的強力推動,也是在為自動駕駛探尋著一條新的實踐路徑。無論對于車企還是自動駕駛公司來說,這總歸是在自動駕駛路上向前邁步的機會,而每一次的挑戰(zhàn),也都是成功的前奏。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