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之所以能把逝者據(jù)為己有,是因其已被濃縮成一幅畫像 | 一周新書推薦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之所以能把逝者據(jù)為己有,是因其已被濃縮成一幅畫像 | 一周新書推薦

關鍵詞:小說課、波蘭文學、教師性犯罪、東北研究、仇恨、藝術批評、微生物、腦科學……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無聲的細節(jié):小說的“讀到”之處》

走走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4-05

本書是華東師范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創(chuàng)意寫作入門》授課導師走走的小說課講稿。在這本書中,她選取了三大主題——藝術女性的瘋癲形象,謊言、欲望和羞恥,傻子視角下的時代興衰——并在這些主題的統(tǒng)領下帶領讀者對中外名作進行文本細讀。在每一部分,她首先分析一部有影響力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之后以同主題外國文學和電影作品進行對照。

走走對文學作品以及其影視改編作品的得失直言不諱,她從女性主義的視角去反思男性創(chuàng)作者描寫人物的局限之處,也談到了《阿甘正傳》如何消解美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青年反抗風潮的意義等。作家畢飛宇評價這部作品具有“技術主義的傾向”,思路是“‘寫’的思路”,意味著《無聲的細節(jié)》著眼于啟示寫作者自身的創(chuàng)作。

《未棄之物》

[波蘭]馬爾欽·維哈 著 林歆 譯
新星出版社 2024-05

“只要我們仍不知曉如何描述一個人,那么這個人就仍與我們同在?!辈ㄌm當代作家馬爾欽·維哈說,我們之所以能把逝者據(jù)為己有,是因為他們已被濃縮成一幅畫像,甚至是只言片語,淪為囿于背景的過客?!爸钡浆F(xiàn)在,我們才得知,原來他們是這樣或那樣的人。直到現(xiàn)在,我們才能總結他們瞎折騰的一輩子,為不合理之處找到解釋,畫上句號,并打上分數(shù)?!笨墒牵瞬⒉荒苡涀∶恳粋€細節(jié),只要還不知道怎么去描述他們,他們就還活著。

《未棄之物》記錄了作者與母親相處的點滴瞬間。母親生前總愛收集沒用的小玩意兒,包括臺燈、石頭、廢報紙、圓珠筆等等,還有她最愛的書。作者就在這些與逝者相關的詞語和事物中回憶母親,也由此也寫下了波蘭戰(zhàn)后一代猶太群體在通貨膨脹、物資匱乏年代的生活日常。

《少女的控訴》

[日]南彰 著 傅彥瑤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4

在記者南彰二十多年的職業(yè)生涯中,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未能反映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的教師性犯罪的真實情況。在其他犯罪中,哪怕確定不了犯人,受害者還是可以受到社會的保護,性犯罪卻完全不一樣。如果周圍有很多不理解的聲音,甚至會引發(fā)“虛假訴訟”、“受害者有罪”等言論引發(fā)的二次攻擊。許多因性虐待而身心受傷、失去信任之心的孩子選擇了忍氣吞聲,或者他們遭受的惡行得不到學校的承認。南彰由此開始思考權力和報道的關系。

在《少女的控訴》一書中,作者特意使用了受害人母親的視角,用第一人稱去講述相關事件。由此,法庭上的那些激烈交鋒,就成為了母親為女兒進行的全力以赴的戰(zhàn)斗,也讓讀者更能共情當事人面臨的巨大痛苦。

《同時代的北方》

劉巖 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04

歷經(jīng)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的市場化改革,東北老工業(yè)基地自身的文化生產(chǎn)及其之于當代中國文化的意義都發(fā)生了深刻的重構。近年來,東北更是成為了文學和大眾文化中的熱門地域。在文學領域,雙雪濤、班宇、鄭執(zhí)、楊知寒等獲得了“新東北作家群”的稱號,東北文藝復興”更是涵蓋了文學、音樂、影視劇、短視頻、脫口秀等多種文藝形式。如何理解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的歷史經(jīng)驗及當代文化生產(chǎn),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

在前言中,劉巖寫道,“只有具體返顧20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尤其是社會主義的歷史,對‘北方’的想象和書寫才可能突破重重冰封。而作為前提的前提,只有將書寫者自身的語境問題化,這種返顧才是切實有效的,否則,真誠的撫今追昔也難免將歷史變成空洞的景觀?!?/p>

本書是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教授劉巖第二本當代東北文化研究的著作,前一本是七年前出版的《歷史·記憶·生產(chǎn)》?!锻瑫r代的北方》不僅把東北放在長時段的歷史視野中進行觀察,談到東北作為工業(yè)基地、文化工業(yè)基地以及另類現(xiàn)代性前沿的歷史進程,對主流敘事進行分析和批判,也對新世紀東北喜劇、東北作者電影和先鋒藝術,以及近年來熱門的“東北文藝復興”中的重要書寫進行了分析。

《從偏見到仇恨》

[英]馬修·威廉斯 著 姜偉 譯
重慶出版社 2024-03

為什么在某些時刻和地點,人們可以和諧地生活在一起,而在另外的某些時刻和地點,人們卻會產(chǎn)生分化和沖突?本書作者馬修·威廉斯是一位犯罪學教授。他看到,研究者們一致認為,雖然并非每個接觸過偏見思想的人都會成為仇恨犯罪者,但是所有的仇恨犯罪者都在某個時刻接觸過偏見思想。大多數(shù)人都學會了壓制偏見,甚至在帶著偏見思考時會感到羞愧。特別是在民權運動、婦女解放運動等的推動下,有些偏見已經(jīng)變得無法令人接受,但是,這種壓制機制也可能在某種條件下失效。

馬修·威廉斯認為,犯罪學需要從多個角度、多個端口去研究人們?yōu)槭裁磿嵤┏鸷薹缸锏膯栴}。他說,我們既需要從整體著眼,考察生理習性和早期社會化是如何使得人類偏袒內群體的,也要考察金融危機、全球疾病大流行、人工智能等因素是如何為仇恨的滋生創(chuàng)造理想條件的。如果思考時沒有面面俱到,我們就難以理解仇恨。

《藝術批評入門:歷史、策略與聲音》

[美]克爾·休斯頓 著 張燕楠 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4-03

馬里蘭藝術學院藝術史、藝術理論和批評教授克爾·休斯頓在長期的藝術批評教學中發(fā)現(xiàn),還沒有一本書,專門為學生或者對本領域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提供綜合的概覽,以及歷史上有重要意義的批評實踐的豐富案例。因此,他決定自己寫作這樣一本書。

在《藝術批評入門》一書中,他講述了藝術批評的歷史,也介紹了藝術批評家是如何去描述、解釋、分析、判斷和評價的,以及他們的問題與風格。休斯頓看到,目前普遍存在的觀點是,藝術批評并沒有脫離藝術史或藝術哲學等學科,而是與這些領域有著本質上的重疊。藝術批評是一個有一些模糊的話題,沒有明確的定義,也沒有清晰的專業(yè)規(guī)范。藝術批評家往往擁有不同的背景,因為在大部分時間中,藝術批評都是作為相對松散和非學術性的學科發(fā)展起來的,藝術批評培養(yǎng)項目或者學位課程也為數(shù)不多。書中充滿了構成批評話語的許多論爭和趨勢,作者認為,正是這些論爭使得藝術批評成為了令人激動而又富于變化的體裁。

《微生物大歷史:人類社會的永恒戰(zhàn)爭》

[挪威]斯蒂格·弗勒蘭 著 李立豐 譯
望mountain·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04

人在離開幾乎沒有任何微生物的母體子宮之后,就開始與各種微生物不期而遇。對人和微生物關系的描述,常常以軍事術語為特征:它們是利用一切機會攻擊我們、造成疾病和死亡的對手。早期的人類歷史伴隨著無數(shù)的瘟疫,正說明了微生物的無情。這種傳統(tǒng)的觀點,其實只是人和微生物關系的一個面向,某些微生物在合適的條件下會致病,但本書作者、挪威奧斯陸大學醫(yī)學院榮休教授斯蒂格·弗勒蘭卻提出,電影電視中流行的微生物威脅人類滅絕的圖景過于悲觀、缺乏根據(jù)。

自19世紀的細菌學革命以來,我們對微生物的認識大大增加,這帶來了醫(yī)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許多微生物一直和人類合作,定居在我們的皮膚和黏膜中,形成人體的微生物群。作者提出了“人類-微生物-環(huán)境”的三位一體模型,分析三者的相互作用。他指出,不論如何,哪怕是在人類從地球消失的那一天,微生物會依然存在。雖然它們和人類社會之間進行著不止歇的戰(zhàn)爭,那也不過是以數(shù)十億年計的微生物歷史的短暫一瞬。

《大腦,不可思議:圖說腦科學發(fā)展的神奇時刻》

汪漢澄 著 宋明憲 繪 
圖靈新知·人民郵電出版社 2024-01

為什么看、看見和看懂是三件不同的事情?為什么會有什么都記不住的人、會有失語癥?人類的創(chuàng)意源自于哪里?這些問題都必須從腦科學中獲得解答。我就是一個腦,華生,我的其他部分都只不過是腦的附屬品而已。夏洛克·福爾摩斯曾經(jīng)這樣說過。神經(jīng)科醫(yī)師、臺灣大學醫(yī)學系副教授汪漢澄認為,大腦就是我們的本體,認識大腦就是認識我們自己。

本書的目的在于讓讀者看見,在腦科學發(fā)展的漫長歲月中,在解開大腦秘密的過程中,曾出現(xiàn)了許多特別閃耀動人的人物和時刻。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黃金時刻可以提供給讀者一張通往大腦花園的導覽地圖。本書的各章從實際發(fā)生或者出現(xiàn)過的腦部疾病、癥狀或某個人物的真實故事出發(fā),引出這些時刻以及其代表的腦科學發(fā)展脈絡。書中的精彩插圖來自于神經(jīng)科醫(yī)師宋明憲之手。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之所以能把逝者據(jù)為己有,是因其已被濃縮成一幅畫像 | 一周新書推薦

關鍵詞:小說課、波蘭文學、教師性犯罪、東北研究、仇恨、藝術批評、微生物、腦科學……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無聲的細節(jié):小說的“讀到”之處》

走走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4-05

本書是華東師范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創(chuàng)意寫作入門》授課導師走走的小說課講稿。在這本書中,她選取了三大主題——藝術女性的瘋癲形象,謊言、欲望和羞恥,傻子視角下的時代興衰——并在這些主題的統(tǒng)領下帶領讀者對中外名作進行文本細讀。在每一部分,她首先分析一部有影響力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之后以同主題外國文學和電影作品進行對照。

走走對文學作品以及其影視改編作品的得失直言不諱,她從女性主義的視角去反思男性創(chuàng)作者描寫人物的局限之處,也談到了《阿甘正傳》如何消解美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青年反抗風潮的意義等。作家畢飛宇評價這部作品具有“技術主義的傾向”,思路是“‘寫’的思路”,意味著《無聲的細節(jié)》著眼于啟示寫作者自身的創(chuàng)作。

《未棄之物》

[波蘭]馬爾欽·維哈 著 林歆 譯
新星出版社 2024-05

“只要我們仍不知曉如何描述一個人,那么這個人就仍與我們同在?!辈ㄌm當代作家馬爾欽·維哈說,我們之所以能把逝者據(jù)為己有,是因為他們已被濃縮成一幅畫像,甚至是只言片語,淪為囿于背景的過客。“直到現(xiàn)在,我們才得知,原來他們是這樣或那樣的人。直到現(xiàn)在,我們才能總結他們瞎折騰的一輩子,為不合理之處找到解釋,畫上句號,并打上分數(shù)?!笨墒牵瞬⒉荒苡涀∶恳粋€細節(jié),只要還不知道怎么去描述他們,他們就還活著。

《未棄之物》記錄了作者與母親相處的點滴瞬間。母親生前總愛收集沒用的小玩意兒,包括臺燈、石頭、廢報紙、圓珠筆等等,還有她最愛的書。作者就在這些與逝者相關的詞語和事物中回憶母親,也由此也寫下了波蘭戰(zhàn)后一代猶太群體在通貨膨脹、物資匱乏年代的生活日常。

《少女的控訴》

[日]南彰 著 傅彥瑤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4

在記者南彰二十多年的職業(yè)生涯中,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未能反映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的教師性犯罪的真實情況。在其他犯罪中,哪怕確定不了犯人,受害者還是可以受到社會的保護,性犯罪卻完全不一樣。如果周圍有很多不理解的聲音,甚至會引發(fā)“虛假訴訟”、“受害者有罪”等言論引發(fā)的二次攻擊。許多因性虐待而身心受傷、失去信任之心的孩子選擇了忍氣吞聲,或者他們遭受的惡行得不到學校的承認。南彰由此開始思考權力和報道的關系。

在《少女的控訴》一書中,作者特意使用了受害人母親的視角,用第一人稱去講述相關事件。由此,法庭上的那些激烈交鋒,就成為了母親為女兒進行的全力以赴的戰(zhàn)斗,也讓讀者更能共情當事人面臨的巨大痛苦。

《同時代的北方》

劉巖 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04

歷經(jīng)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的市場化改革,東北老工業(yè)基地自身的文化生產(chǎn)及其之于當代中國文化的意義都發(fā)生了深刻的重構。近年來,東北更是成為了文學和大眾文化中的熱門地域。在文學領域,雙雪濤、班宇、鄭執(zhí)、楊知寒等獲得了“新東北作家群”的稱號,東北文藝復興”更是涵蓋了文學、音樂、影視劇、短視頻、脫口秀等多種文藝形式。如何理解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的歷史經(jīng)驗及當代文化生產(chǎn),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

在前言中,劉巖寫道,“只有具體返顧20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尤其是社會主義的歷史,對‘北方’的想象和書寫才可能突破重重冰封。而作為前提的前提,只有將書寫者自身的語境問題化,這種返顧才是切實有效的,否則,真誠的撫今追昔也難免將歷史變成空洞的景觀?!?/p>

本書是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教授劉巖第二本當代東北文化研究的著作,前一本是七年前出版的《歷史·記憶·生產(chǎn)》。《同時代的北方》不僅把東北放在長時段的歷史視野中進行觀察,談到東北作為工業(yè)基地、文化工業(yè)基地以及另類現(xiàn)代性前沿的歷史進程,對主流敘事進行分析和批判,也對新世紀東北喜劇、東北作者電影和先鋒藝術,以及近年來熱門的“東北文藝復興”中的重要書寫進行了分析。

《從偏見到仇恨》

[英]馬修·威廉斯 著 姜偉 譯
重慶出版社 2024-03

為什么在某些時刻和地點,人們可以和諧地生活在一起,而在另外的某些時刻和地點,人們卻會產(chǎn)生分化和沖突?本書作者馬修·威廉斯是一位犯罪學教授。他看到,研究者們一致認為,雖然并非每個接觸過偏見思想的人都會成為仇恨犯罪者,但是所有的仇恨犯罪者都在某個時刻接觸過偏見思想。大多數(shù)人都學會了壓制偏見,甚至在帶著偏見思考時會感到羞愧。特別是在民權運動、婦女解放運動等的推動下,有些偏見已經(jīng)變得無法令人接受,但是,這種壓制機制也可能在某種條件下失效。

馬修·威廉斯認為,犯罪學需要從多個角度、多個端口去研究人們?yōu)槭裁磿嵤┏鸷薹缸锏膯栴}。他說,我們既需要從整體著眼,考察生理習性和早期社會化是如何使得人類偏袒內群體的,也要考察金融危機、全球疾病大流行、人工智能等因素是如何為仇恨的滋生創(chuàng)造理想條件的。如果思考時沒有面面俱到,我們就難以理解仇恨。

《藝術批評入門:歷史、策略與聲音》

[美]克爾·休斯頓 著 張燕楠 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4-03

馬里蘭藝術學院藝術史、藝術理論和批評教授克爾·休斯頓在長期的藝術批評教學中發(fā)現(xiàn),還沒有一本書,專門為學生或者對本領域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提供綜合的概覽,以及歷史上有重要意義的批評實踐的豐富案例。因此,他決定自己寫作這樣一本書。

在《藝術批評入門》一書中,他講述了藝術批評的歷史,也介紹了藝術批評家是如何去描述、解釋、分析、判斷和評價的,以及他們的問題與風格。休斯頓看到,目前普遍存在的觀點是,藝術批評并沒有脫離藝術史或藝術哲學等學科,而是與這些領域有著本質上的重疊。藝術批評是一個有一些模糊的話題,沒有明確的定義,也沒有清晰的專業(yè)規(guī)范。藝術批評家往往擁有不同的背景,因為在大部分時間中,藝術批評都是作為相對松散和非學術性的學科發(fā)展起來的,藝術批評培養(yǎng)項目或者學位課程也為數(shù)不多。書中充滿了構成批評話語的許多論爭和趨勢,作者認為,正是這些論爭使得藝術批評成為了令人激動而又富于變化的體裁。

《微生物大歷史:人類社會的永恒戰(zhàn)爭》

[挪威]斯蒂格·弗勒蘭 著 李立豐 譯
望mountain·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04

人在離開幾乎沒有任何微生物的母體子宮之后,就開始與各種微生物不期而遇。對人和微生物關系的描述,常常以軍事術語為特征:它們是利用一切機會攻擊我們、造成疾病和死亡的對手。早期的人類歷史伴隨著無數(shù)的瘟疫,正說明了微生物的無情。這種傳統(tǒng)的觀點,其實只是人和微生物關系的一個面向,某些微生物在合適的條件下會致病,但本書作者、挪威奧斯陸大學醫(yī)學院榮休教授斯蒂格·弗勒蘭卻提出,電影電視中流行的微生物威脅人類滅絕的圖景過于悲觀、缺乏根據(jù)。

自19世紀的細菌學革命以來,我們對微生物的認識大大增加,這帶來了醫(yī)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許多微生物一直和人類合作,定居在我們的皮膚和黏膜中,形成人體的微生物群。作者提出了“人類-微生物-環(huán)境”的三位一體模型,分析三者的相互作用。他指出,不論如何,哪怕是在人類從地球消失的那一天,微生物會依然存在。雖然它們和人類社會之間進行著不止歇的戰(zhàn)爭,那也不過是以數(shù)十億年計的微生物歷史的短暫一瞬。

《大腦,不可思議:圖說腦科學發(fā)展的神奇時刻》

汪漢澄 著 宋明憲 繪 
圖靈新知·人民郵電出版社 2024-01

為什么看、看見和看懂是三件不同的事情?為什么會有什么都記不住的人、會有失語癥?人類的創(chuàng)意源自于哪里?這些問題都必須從腦科學中獲得解答。我就是一個腦,華生,我的其他部分都只不過是腦的附屬品而已。夏洛克·福爾摩斯曾經(jīng)這樣說過。神經(jīng)科醫(yī)師、臺灣大學醫(yī)學系副教授汪漢澄認為,大腦就是我們的本體,認識大腦就是認識我們自己。

本書的目的在于讓讀者看見,在腦科學發(fā)展的漫長歲月中,在解開大腦秘密的過程中,曾出現(xiàn)了許多特別閃耀動人的人物和時刻。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黃金時刻可以提供給讀者一張通往大腦花園的導覽地圖。本書的各章從實際發(fā)生或者出現(xiàn)過的腦部疾病、癥狀或某個人物的真實故事出發(fā),引出這些時刻以及其代表的腦科學發(fā)展脈絡。書中的精彩插圖來自于神經(jīng)科醫(yī)師宋明憲之手。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