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減重的真相,以及其中的機會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減重的真相,以及其中的機會

減肥藥:藥效之外,安全性和依從性是未來研發(fā)重點。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峰瑞資本

如何科學控制體重是長熱的社會話題。瘦身傳說固然熱血,但是任何目標的制定都應建立在科學理性的基礎上。

在本期峰瑞報告,我們從科技、醫(yī)療以及消費這三個不同方向的交叉視角,研究了大量與減重相關的權威論文、臨床試驗報告,以及相關書籍,并把其中的觀點和思考總結出來,希望幫助大家更好地認知體重,認知自己的身體。

出乎意料的是,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不少關于減重的真相都是反常識的:

  • 隨著年齡增長,減輕體重的難度會上升。成年后,人們體內(nèi)脂肪細胞的數(shù)量基本穩(wěn)定不變,但脂肪體積可大可小,單個脂肪細胞的體積甚至可以增大1000倍。從這個意義上看,肥胖可能是沒有上限的。
  • 從原理上講,食欲不受控制是引發(fā)肥胖的誘因之一,但如果我們進行節(jié)食或者健身鍛煉,反而會提高食欲。不過,從長遠來看,生活方式的調(diào)整依然是有益的,能讓人身心更健康。
  • “減肥神藥”主要通過抑制食欲,調(diào)節(jié)胃排空來減重。但神藥并不是人人都適用,因為導致肥胖的因素不同,使用效果也各異。停藥后,體重可能會有逐漸反彈的跡象,輔以飲食和鍛煉的調(diào)整能延長藥物帶來的減重效果。
  • 對于嚴重肥胖患者,手術的效果比較明顯,且持續(xù)性最好,但安全性因人而異,也可能存在長期的其他負面影響。

對個體而言,減肥的過程往往漫長、孤單,又充滿焦慮和困惑。你無需過分苛責自己的肥胖源于缺乏減肥的意志力,因為每個人的吸收和代謝速度是不同的。在盡力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接受和擁抱審美的多元化。因為,體重控制從來不是為了迎合他人的認可或者千篇一律的尺度,而是對自己身心愉悅的回應和守護。

/ 01 / 什么是肥胖?

隨著年齡增加,人們的基礎代謝水平等會普遍下降,導致消耗減少,體重增加?;A代謝是指人體在清醒而又極端安靜的狀態(tài)下,不受肌肉活動、環(huán)境溫度、食物以及精神緊張等影響時的能量代謝率。如果你當前的體重比你年輕時有些許上升,或許并不用太過焦慮。

是否確有體重干預的必要性,其實在于以下幾個問題的答案:從醫(yī)學健康的角度看,你的體重是否真的達到肥胖,這種狀態(tài)是否真的會對你的健康產(chǎn)生負面影響?

肥胖是有明確的醫(yī)學劃定標準的。公認的判斷指標是BMI(Body Mass Index)指數(shù)。BMI指數(shù)=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體重指數(shù)界限值,BMI指數(shù)大于24小于28的人屬于超重,28及以上則屬于肥胖。

但是,我們不能只看體重,還要關注體脂率,也就是人體內(nèi)的脂肪含量。因為,影響體重的不僅有脂肪還有肌肉,如果有的人BMI顯示超重,可能僅僅因為更健壯。

脂肪是人體內(nèi)主要的儲能物質,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只有過度積累才會導致肥胖。

脂肪細胞可以大致分為三種:棕色脂肪、白色脂肪、米色脂肪。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主要分布在頸部兩側,或肩部和上臂。當我們感覺寒冷時,這類脂肪會為身體提供熱能以抵御寒冷。白色脂肪主要分布在胸部、內(nèi)臟各器官周圍以及皮下,主要的作用是囤積能量。

人類在幼年時期的脂肪數(shù)量是比較少的,此后加速分裂,青春期后會穩(wěn)定在300億個左右。每個脂肪細胞中都含有甘油三酯,它是肥胖的核心。成年后,人們體內(nèi)脂肪細胞的數(shù)量基本穩(wěn)定不變,但脂肪體積可大可小,單個脂肪細胞的體積甚至可以增大1000倍。從這個意義上看,肥胖可能是沒有上限的。

人們會如此關注肥胖,是因為肥胖不僅本身是一種疾病,也可能會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高血糖等其他疾病風險。

/ 02 / 肥胖是如何發(fā)生的?

從生理視角來看,揭秘肥胖的病理機制

一篇發(fā)表于《Biomolecules》的論文《Obesity–An Update on the Basic Pathophysiology and Review of Recent Therapeutic Advances》總結了至今為止學術界在肥胖機理上研究的科學成果。

作者提到:“這些代謝疾病的病理生理學機制處在不同高度專業(yè)化醫(yī)學領域的交叉路口,如遺傳學、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內(nèi)分泌學等。(我們)現(xiàn)在只能通過‘組學’技術來揭示(背后的機制),這可能最接近精確的醫(yī)學方法。”

人體的能量平衡,受到來自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脂肪組織以及腸道、肝臟和胰腺等多種器官、系統(tǒng)的影響與控制。

人體內(nèi)的食欲控制中樞主要位于下丘腦的弓狀核(ARC),里面有兩類可以控制食欲的神經(jīng)元,其中AgRP神經(jīng)元產(chǎn)生食欲,POMC神經(jīng)元抑制食欲。由胃腸道分泌的饑餓素會作用于下丘腦中的特定神經(jīng)元,產(chǎn)生進食欲望;而由脂肪組織分泌的瘦素,則會作用于下丘腦中的另一種特定神經(jīng)元,抑制食欲。瘦素和饑餓素始終處于攻守狀態(tài)。

那我們?nèi)粘V胁扇〉臏p重措施,有哪些是能夠抑制食欲的?

發(fā)表于《Cardiovascular Research》的論文《New therapies for obesity》探討了四種不同類型的減重措施對食欲的影響,包括低熱量飲食、有氧運動、藥物治療以及減重手術:

  • 低熱量飲食會提升食欲。低熱量飲食往往會制造能量缺口,讓人有更強的饑餓感,進而提升食欲。
  • 有氧運用會維持或者提升食欲。肥胖癥患者在運動期間食欲的主觀感覺被暫時抑制,但是能量攝入受到的影響很小。而具體到有氧運動時,人在空腹狀態(tài)下饑餓感略有增加,隨后餐后飽腹感增加,但能量攝入沒有顯著增加。
  • 藥物治療會降低食欲。部分抗肥胖藥物的原理主要有兩個思路,一是減弱想吃信號,對抗進食欲望,二是放大厭吃信號,改善受損的飽腹感。
  • 減重手術會降低食欲。胃切除手術或者胃腸道改道手術讓胃饑餓素水平下降,食欲下降,進而減少了食物攝入。

《New therapies for obesity》的作者認為,肥胖也許可以視作是一種食欲調(diào)節(jié)失調(diào)的病癥,饑餓感增加或飽腹感降低為其主要癥狀。單純通過干預生活方式,是無法有效降低饑餓感或是增加飽腹感的。無論是低卡飲食還是鍛煉,其最終效果都是指向增加食欲。相比于控制能量消耗的反饋回路,控制長期能量攝入的反饋回路作用可能要更強一些。

如果把視角回歸到個體,每個人的吸收和代謝速度是不同的,適合的減重方式也不一樣。我們會在下文詳細展開,低熱量飲食、有氧運動、藥物治療以及減重手術這些不同的方法優(yōu)勢及劣勢是什么,適用于哪些人群。

從進化視角來看,肥胖是一種失配性疾病

在《人體的故事》一書中,美國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教授丹尼爾·利伯曼從進化視角研究了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并提出了“失配性疾病”的概念。

在他看來,人體的許多特征都適應于我們進化所經(jīng)歷的環(huán)境,但不適應于我們通過文化創(chuàng)造的現(xiàn)代環(huán)境。包括肥胖癥、糖尿病等越來越多的失配性疾病,就是我們的身體對這些新環(huán)境適應不良或適應不足的結果。

如果我們回看人類發(fā)展史,采集狩獵時代大概持續(xù)了20多萬年,農(nóng)耕時代持續(xù)了將近一萬年,工業(yè)時代大概兩百多年。我們身上許多人體結構和生理機能特征仍然是采集狩獵時代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

那個時代,我們的祖先依靠采集果實和狩獵來維持生存,經(jīng)常面臨周期性的食物短缺。只有那些能夠快速有效地從有限的食物中攝取足夠營養(yǎng)并儲存下來的基因,才有可能傳承下去。這也使得人類進化出了熱愛能量豐富的食物,并且能高效儲存脂肪的能力。同時,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也成為人類的本能。

然而,最近幾百年特別是過去幾十年來,人類的勞動和生活方式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了巨變。人類在尋找食物、保證繁衍生息方面的壓力急劇下降,而人體結構和生理機能等特質卻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化以適應這種快速變化。

如今要獲取食物,我們不再需要翻山越嶺,甚至不再需要“鋤禾日當午”,躺在家里點個外賣,食物就被送到手中。同時,食物的供應量顯著提升,食物中含有的熱量更多,加工更精細,更容易被消化分解和吸收。但我們的能量消耗水平因為技術帶來的便利,開始變得越來越低,熱量平衡嚴重失調(diào)。正如利伯曼所說,人類正一步步落入失配性疾病頻發(fā)的泥沼。

/ 03 / 如何應對肥胖?

我們在上文提到,目前主流的體重控制策略主要分為四種:低熱量飲食、有氧運動、藥物治療以及減重手術。我們來詳細探討四種方式的特點和需要注意的問題。

飲食:關于脂肪與糖的爭議

一個反常識的真相是,僅僅是低脂飲食,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可以有效控制體重,一味地回避有益且必要的脂肪攝入反而可能帶來負面影響。這個問題,美國人已經(jīng)幫我們試過錯了。

1955年,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突發(fā)心臟病。艾森豪威爾首次心臟病發(fā)后,他的醫(yī)療團隊給他開出了改善生活方式的建議,其中關鍵的一條是——低脂肪、低膽固醇、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

當時,心臟病已是美國的高發(fā)疾病。針對心臟病的成因,有兩大學派提出假說。以英國生理學家John Yudkin為首的一派認為糖類是造成心臟病的主因,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Ancel Keys教授則認為脂肪才是造成心臟病的主因。

Ancel Keys聲稱他從1958年開始,展開了一項覆蓋意大利、希臘、南斯拉夫、芬蘭、荷蘭、日本和美國七個國家的調(diào)查,也就是著名的“七國研究”。調(diào)查結果顯示,在這些國家,隨著脂肪攝入量的增加,死于心臟病的人數(shù)也在增加。

隨后,Ancel Keys的結論被美國公共衛(wèi)生部門采納。1980年,美國政府首次發(fā)布《美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南建議美國人低脂飲食,每天的脂肪攝入量不超過總能量的30%。

意外的是,隨后二十年里,美國居民的肥胖率和心臟病患病率卻出現(xiàn)陡增。與此相印照的是,嚴格執(zhí)行了“低脂”飲食建議的艾森豪威爾在首次心臟病發(fā)后的14年里,不僅被切除了膽囊,還患上了糖尿病和腦卒中,最終因心臟病發(fā)而逝世。

這些異常開始引發(fā)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重視。根據(jù)Katherine Pett等學者的梳理,有人在1999年重新梳理七國研究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糖與心臟病的相關性高于飽和脂肪,這證明了罪魁禍首是糖,而非飽和脂肪。另外,反對者稱Keys所做的研究原本在22個國家展開了,最終呈現(xiàn)出的七國研究數(shù)據(jù)是他特意挑選出的,而其他無法驗證他假說的數(shù)據(jù)則被刻意隱藏。

2010年,美國營養(yǎng)學會發(fā)文稱,沒有明顯的證據(jù)表明飲食中脂肪的攝入與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有關。2016年最新版《美國居民膳食指南》更是取消了對膽固醇和脂肪供能比例的限制。

糖分攝入過量對體重增加的危害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根據(jù)柳葉刀2016年全球疾病風險研究,考慮到風險等級的暴露程度和對疾病負擔影響的嚴重程度,含糖飲料的“總暴露值”(summary exposure value)在1990-2016年間上升了40%。含糖飲料對心血管系統(tǒng)和代謝系統(tǒng)帶來的風險包括:肥胖、II型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代謝疾病引起的死亡。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建議,添加糖的攝入量最好控制在全天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轉化成糖的克數(shù)是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對兒童群體來說,這個量還要有所降低,4-5歲的孩子最好在16克以下。

關于糖和脂肪的爭議,讓人們意識到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那如果目標是減重,合理的路徑是什么呢?

一是控制能量的攝入。

《中國超重/肥胖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專家共識(2016年版)》提到,有一種限制能量平衡膳食的方法,是在現(xiàn)有每日熱量攝取量的基礎上,降低500kcal左右的熱量攝入。為了補充這部分缺失,身體就會消耗存儲的糖和脂肪。

二是調(diào)整飲食的結構。

一個廣受認可的飲食風格被稱為“地中海飲食”。我們在之前的報告《峰瑞報告25:從中國膳食結構,看食品投資》中曾提到,“地中海飲食金字塔”由Oldways、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以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1993年聯(lián)合提出,主要參考了1960年代希臘和意大利南部的飲食模式。這種飲食結構被認為能減少心臟病,抑郁和癡呆的患病幾率。

具體來看,地中海飲食習慣有以下特點:

  • 每天食用全谷類食物、水果、蔬菜、橄欖油、堅果類
  • 每周至少吃二次魚和海鮮
  • 適量吃些乳制品、蛋、家禽肉類
  • 少吃紅肉和甜食
  • 常喝水,適量飲酒(葡萄酒)
  • 烹飪方法:以低溫慢煮為主
  • 日常生活方式:和家人朋友一起用餐、午休、常運動

小結

脂肪與糖對身體的影響并非是絕對的,關鍵在于如何控制好量。許多肥胖人士的飲食結構確實需要調(diào)整,一方面需要控制能量攝入,另一方面需要調(diào)整飲食結構。

運動:從底層生理機制出發(fā),理解運動的意義

說完飲食,我們再來看運動。和調(diào)整飲食需遵循的“適配性”原理一樣,運動雖然是“反人性”的,但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醫(yī)療手段,也就是說人必須通過運動增加能量消耗,以重回平衡的狀態(tài)。

回歸本質,我們可以通過了解生物力學系統(tǒng)和運動生理學系統(tǒng),提升運動表現(xiàn)。

先看生物力學系統(tǒng)。人體有三大供能系統(tǒng):磷酸原(ATP-CP)系統(tǒng)、糖酵解系統(tǒng)、有氧系統(tǒng)。

磷酸原(ATP-CP)系統(tǒng):能在短時內(nèi)高強度供能,無需氧氣參與反應。當我們進行短跑、跳遠、鉛球、舉重等需要爆發(fā)力或高強度的運動時,磷酸肌酸系統(tǒng)會給肌肉供能。但這種爆發(fā)力持續(xù)時長通常不超過十秒。

糖酵解系統(tǒng):是指通過碳水化合物(糖原和血糖)的分解再合成能量,這一過程中仍然無氧參與。糖酵解系統(tǒng)的反應時間雖然慢于磷酸原系統(tǒng),但可持續(xù)2到3分鐘。在800米跑步這類項目中,主要由糖酵解系統(tǒng)提供能量。

有氧系統(tǒng):是指使用碳水化合物、脂肪及少量蛋白質來產(chǎn)生能量,是休息和低強度活動期間能量的主要來源,比如慢跑、長距離騎行、游泳等。有氧系統(tǒng)的代謝路徑更長,但產(chǎn)生的能量更多,所以低強度的活動反而更燃脂。

從運動生理學原理出發(fā),不同的運動能量來源不同。日常生活中,無論人處于靜態(tài)還是動態(tài),三大系統(tǒng)都會參與供能,但因為能力不同,運動強度和持續(xù)時間是決定它們貢獻程度的主要因素。

運動不能盲目跟風。選擇更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運動,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或達成目標。比如,如果你的首要目標是減脂,就應該以有氧訓練為主,無氧運動為輔。相應的,如果你的需求是塑形,就應該以無氧運動為主。

不過,鍛煉對于體重控制的影響并沒有飲食改變帶來的效果明顯。俗話說:七分靠吃,三分靠練。比如,喝一瓶600毫升的碳酸飲料所攝入的能量,需要一個成年人快速行走8500步才能消耗掉。當理解能量消耗的不易之后,我們可能會對進食與鍛煉更有敬畏之心。

《New therapies for obesity》中的數(shù)據(jù)顯示,如果一天控能500卡,每周鍛煉150分鐘,一年能減重2%到5%。若是輔以全餐食控能及結構性訓練,則可能在一年內(nèi)減重10%。當然,這是只屬于少數(shù)人的勝利。

現(xiàn)實是,生活方式干預后體重反彈是大概率事件《New therapies for obesity》提到,單靠堅持鍛煉,一年后體重下降就會進入停滯狀態(tài);而從五年期來看,此前減下的體重中,大概率會反彈80%。只有大約10%~25%的人,能夠長期保持減重大于10%。

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從能量代謝的角度來看,運動期間,基礎代謝率是會降低的,且基礎代謝率下降的幅度遠比脂肪重量在總體重中占比下降的幅度要大,而基礎代謝才是人體能量消耗的主要形式。這也被稱為“代謝適應”。

一篇發(fā)表于《Current Biology》的文章《Energy compensation and adiposity in humans》提到,運動會降低基礎代謝水平,進而降低運動帶來的燃脂效果,這種現(xiàn)象在肥胖者和老年人中最為顯著,其中對肥胖者的影響最大。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能聽到“運動反而變胖”的吐槽。雖然很糟心,但事實就是肥胖水平?jīng)Q定了補償機制的個體差異。

代謝適應還會帶來另一個影響,即便減肥者體重出現(xiàn)反彈,基礎代謝率仍會在較長時間內(nèi)維持在較低狀態(tài),再次減重可能會更加艱難。

“造成這種補償效應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是由于運動增加了食欲,導致吃的更多,另一種可能是運動減低了人體其他方面的能量支出,比如靜息代謝,以降低運動的能量成本?!薄禘nergy compensation and adiposity in humans》的作者提到。故而,長期來看,體重反彈極易出現(xiàn)。

所以,從生理機制角度出發(fā),僅僅通過干預生活方式給體重帶來的改變,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中長期效果是相對有限的。

那是不是就能順理成章的躺平呢?當然不是!

在調(diào)整好減肥預期的基礎上,我們?nèi)匀挥斜匾嗅槍π缘刂贫▊€性化的運動計劃?;蛘吒玫姆绞绞沁x擇一個相對擅長的“競爭性”運動,比如對抗性的球類運動(足球、籃球、棒球),或者跟自己“死磕”的有氧運動(長跑、游泳、瑜伽),讓多巴胺來幫助你戰(zhàn)勝懶惰。此外,我們還可以借助各種科技化的設備,提升鍛煉效果。

雖然長遠來看,單靠鍛煉可能無法讓你取得多么驚艷的減肥效果,但健康并不等于低體重,保持合理的飲食和鍛煉會幫助你變得更快樂、更強壯。

小結

無論是飲食調(diào)整還是健身訓練,單一的以改變生活方式為策略的減肥計劃大多只能在短期內(nèi)控制體重,長期大概率會反彈。但長遠來看,生活方式的調(diào)整依然是有益的,它讓人身心更健康。

藥物:奇跡并不一定在所有人身上上演

我們之前提到過,肥胖可以視作是一種食欲調(diào)節(jié)失調(diào)的病癥,而借助藥物,能夠控制食欲。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療效或者副作用的問題,藥物療法似乎并沒有得到嚴肅醫(yī)療的太多認可。隨著對體重管理、維持過程中涉及的外周和中樞信號及其機制理解的深入,開發(fā)更有效和安全的減肥藥物成為了可能。

在藥物減肥領域,目前最火的要數(shù)司美格魯肽。司美格魯肽原研產(chǎn)品由丹麥生物制藥公司諾和諾德研發(fā),是一款人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類似物,可用于糖尿病和肥胖護理。

GLP-1是人體腸道分泌的一種增加飽足感的腸激素,會從抑制食欲、促進胃排空、調(diào)節(jié)血糖等多個層面對身體施加影響。生理性的GLP-1分泌會在用餐后出現(xiàn)濃度高峰,讓大腦產(chǎn)生飽腹感。GLP-1藥物原本用于促進胰島素分泌,治療糖尿病,后被運用到肥胖癥治療,顯現(xiàn)出明顯療效。

雖然聽起來很“神”,但奇效并不一定在所有人身上都能上演。

發(fā)表于《Obesity》雜志的一項研究曾將肥胖人群大致分為4種亞型:大腦饑餓型肥胖、情緒饑餓型肥胖、腸道饑餓型肥胖和慢燃燒型肥胖。

從實驗結果來看,司美格魯肽等GLP-1類藥物,在腸道饑餓型肥胖人群中可能會取得較好的減重效果。也就是說,大家在使用這類藥物前,最好先判斷下,自己是不是屬于腸道饑餓型肥胖。這種肥胖類型的一個典型表現(xiàn)是,吃一頓正常份量的飯就能飽,但很快又會感到饑餓。

如果不是,你的肥胖則可能屬于:

  • 大腦饑餓型,需要吃更多才能達到飽腹感。
  • 情緒饑餓型,需要借助飲食緩解焦慮和抑郁。
  • 慢燃燒型,新陳代謝相對較慢。

對于這三類人,通過GLP-1類藥物減重的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這類減肥藥物的一個明顯弊病在于停藥可能就反彈,反彈速度因人而異。

《柳葉刀》旗下期刊《eClinicalMedicine》一篇研究GLP-1類藥物藥效的文章提到,盡管GLP-1類藥物的減肥效果很明顯,可一旦停藥,肥胖癥患者想要維持體重的難度很大。停藥一年內(nèi),受試者之前減掉的體重通常會恢復超過三分之二。好消息是,那些在使用GLP-1類藥物治療期間進行運動的人,在停藥后沒有發(fā)生明顯的體重反彈傾向。

所以,即便是服藥減肥,仍然需要輔以生活方式的改變來維持減重效果或保持較小坡度的反彈。

當然,一個不能忽視的是問題是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已經(jīng)有一些新聞報道了部分接受“減肥針”治療的人士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負面反應,包括頭暈、心率增快、疲勞、輕度低血糖、面部皮膚下垂等。

小結

“減肥神藥”主要通過抑制食欲,調(diào)節(jié)胃排空來減重,但并非人人都適用,且因導致肥胖的因素不同,使用效果也各異。停藥后,體重可能會有逐漸反彈的跡象,輔以飲食和鍛煉的調(diào)整更可能延長藥物帶來的減重效果。

減肥手術:效果明顯,弊端也突出

減肥手術和降低食欲直接相關。相較于調(diào)整飲食、鍛煉以及服用藥物,手術的減肥效果是比較直截了當?shù)摹?/p>

減肥手術主要是兩個思路:一是胃切除手術,即通過切除80%的胃,縮小胃容積,限制食物攝入,同時由于切除的是可以產(chǎn)生胃饑餓素的胃底組織,胃饑餓素水平下降,食欲下降。二是胃腸道改道手術,即改變食物通過消化道的路徑。術后,食物在進入胃后只能通過上部,繞過下部胃和一部分小腸,減少了食物的吸收量,降低胃饑餓素水平的同時也可以刺激腸道分泌GLP-1。

不過,雖然這兩種減肥手術的效果比較顯著,減重手術行業(yè)的發(fā)展仍然受限,目前手術只適用于部分嚴重肥胖群體。

一來,現(xiàn)有醫(yī)療資源供給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二來,手術畢竟有創(chuàng)傷性,存在術中和術后并發(fā)癥的風險,愿意為了減重對身體“大動干戈”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此外,手術可能會帶來一些長期影響,比如它改變了消化和吸收的通路,患者可能需要長期補充較大劑量的多元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小結

對于嚴重肥胖患者,手術的效果較為直接,且持續(xù)性較好,但大部分人并不必去挨一刀。

/ 04 / 

與體重控制相關的市場機會

隨著國內(nèi)減肥和體重管理市場規(guī)模逐年上漲,市場中出現(xiàn)了不少潛在的機會,我們在這篇報告中只重點分析代糖與減肥藥這兩個細分領域的創(chuàng)新機會。

甜味劑以及DGI食品

我們之前提到過,糖分攝入過量是導致體重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當人們攝入過量的糖分,除滿足生理功能消耗外,多余的部分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體內(nèi)。

在早期,人們通過代糖,減少對蔗糖、麥芽糖、果糖等原糖的攝入,可能是一種相對成本較低的減重方案。

我們對糖的消費經(jīng)歷了一個怎樣的歷程呢?

第一代甜味劑是以蔗糖為代表。蔗糖主要來自甜菜和甘蔗,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第二代甜味劑主要是果葡糖漿,比蔗糖有更高的甜價比。早期,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頭部飲料大多采用的是果葡糖漿。果葡糖漿也在1984年首次超越蔗糖,成為第二代主要的甜味劑。

不過,攝入過多的果糖會增加肝臟的負載,無法代謝的部分則會轉化為內(nèi)臟脂肪。所以,如果大家在體檢中提示有脂肪肝,就需要注意一下自己是不是日常攝入的果糖有些過量了。

第三代甜味劑主要是一些人工合成的高倍甜味劑。這些甜味劑的熱量大幅下降,能保持較高的甜價比,但是研究者們對其安全性的質疑從未停止。目前市場上無糖飲料的配方大多是采用人工合成高倍甜味劑,比如我們熟知的阿斯巴甜、三氯蔗糖,輔以少量天然低倍甜味劑調(diào)制。

第四代甜味劑主要是天然甜味劑。天然甜味劑主要是從自然界中提取或通過微生物發(fā)酵制取,比人工合成甜味劑更健康。隨著合成生物學不斷在代糖領域實現(xiàn)突破性應用,市場中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天然高倍甜味劑。因此,天然甜味劑正在不斷搶占人工合成甜味劑的市場份額。

天然高倍甜味劑有三個典型代表,巴西甜、索馬甜以及甜菊糖。

  • 巴西甜:甜度極高,可達蔗糖的幾千倍,在進入人體后會轉化為氨基酸后被吸收代謝,不會引起血糖反應,也沒有此前一些人工甜味劑帶來的苦味。
  • 索馬甜:甜味爽口、無異味、持續(xù)時間長。此外,索馬甜加工穩(wěn)定性好,在巴氏殺菌、焙烤食品中穩(wěn)定,常用防腐劑對其沒有影響。
  • 甜菊糖:甜度高、熱量低、物理性質穩(wěn)定、甜價比較高,有輕微的苦味和甘草味。甜度是蔗糖的200-450倍,而熱量僅有蔗糖的1/300。

峰瑞投資的水滴農(nóng)廠是一家致力于制造高價值蛋白的合成生物學公司,他們的主要產(chǎn)品就包含巴西甜與索馬甜。

在實際生產(chǎn)中,甜味劑更多是復配使用,從而增加甜度,降低成本;減少不良口味,增加風味;提高和保證產(chǎn)品的穩(wěn)定性。未來比較有發(fā)展前景的方向,即是將高倍的天然甜味劑和低倍的天然甜味劑進行復配,以達到既健康又符合口感的演進方向。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倡導食品生產(chǎn)經(jīng)營者使用食品安全標準允許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取代蔗糖,提倡城市高糖攝入人群減少食用含蔗糖飲料和甜食,選擇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替代蔗糖生產(chǎn)的飲料和食品。

在“既要好口感,又要健康”的需求刺激下,國內(nèi)的無糖市場規(guī)模也在加速膨脹。根據(jù)浙商證券研究所測算,如果參考發(fā)達國家的水平,2030年國內(nèi)代糖市場(僅飲料、烘焙)有望達到近140億元的規(guī)模,10年復合增速約30%。

除了要控制糖分攝入,我們還需要關注另一個概念——升糖指數(shù)(Glycemic Index,簡稱GI)。GI用來表示攝入糖類食物后,造成血糖上升的速度與波動的大小。一般來說,GI值越高,表示血糖波動幅度越大、上升速度越快。GI值越低,則代表血糖波動幅度越小、上升速度越慢。

  • 低GI食物:GI值低于55,例如:雜糧面包、蘋果、燕麥。

  • 中GI食物:GI值在55到70之間,例如:米粉、地瓜、糙米飯。

  • 高GI食物:GI值高于70,例如:面條、饅頭、南瓜。

選擇低GI的食物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好處,比如減緩血糖上升、減少脂肪積累以及延長飽腹感等等。

在控能食品領域,峰瑞資本投資的瑪士撒拉目前已發(fā)展出了行業(yè)罕見的同時包含特醫(yī)、低GI和控能減重在內(nèi)的完整醫(yī)學營養(yǎng)食品業(yè)務線,進入了超過700家三甲醫(yī)院,服務了超過1000多萬民患者,同時也將醫(yī)學營養(yǎng)指導下科學控糖和控能的健康食品帶給更多消費者,是食品行業(yè)新一輪專業(yè)和科技升級趨勢下有代表性的品牌。

減肥藥:藥效之外,安全性和依從性是未來研發(fā)重點

根據(jù)輝瑞公司報告預計,2030年GLP-1藥物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領域的美國市場規(guī)??蛇_900億美元,有望取代PD-1/L1類藥物成為“全球藥王”。其中2型糖尿病藥物市場約占350—400億美元,減肥藥物市場約占500—550億美元。

由于減肥藥具備一部分的消費品屬性,一些符合特定人群需求的特殊劑型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其藥物屬性似乎又決定了,這個千億美金的大市場也許要被嚴肅醫(yī)療行業(yè)“瓜分”。

減肥藥的核心產(chǎn)業(yè)鏈是一條“微笑曲線”。當前大部分收益仍然集中在緊握專利和銷售端的頭部藥企。短期來看,那些具有先發(fā)優(yōu)勢的藥企和原料藥企業(yè)會獲得一定的窗口期。但中長期看,隨著后續(xù)全球100來個相關管線的推進,減肥藥市場的競爭將快速加劇。

作為GLP-1藥物的代表,諾和諾德研發(fā)的司美格魯肽在商業(yè)上取得成功。諾和諾德2023年財報顯示,Wegovy(司美格魯肽產(chǎn)品的商品名)銷售額暴漲406%,達到46億美元,在全球GLP-1賽道遙遙領先。

與諾和諾德并列被稱為“GLP-1雙雄”的禮來,研發(fā)出另一款GLP-1藥Tirzepatide。2023年11月8日,Tirzepatide被獲批用于減重后,不到兩個月,為禮來貢獻1.76億美元收入。

跨國制藥巨頭羅氏也在加碼布局減肥藥賽道。2023年底,羅氏宣布以31億美元收購肥胖癥治療藥物制造商Carmot Therapeutics。由此,羅氏將獲得了一系列基于 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 1)激動劑的抗肥胖和糖尿病藥物。

有意思的是,在此交易達成的五年前,禮來以5000萬美元首付款就獲得了羅氏旗下日本中外制藥(Chugai) 的GLP-1項目。短短五年間,羅氏花了60倍溢價又重新將GLP-1藥物納入旗下,足見新型減肥藥市場的火爆。

目前,作為備受推崇的減肥藥品種,在已經(jīng)解決藥效這個核心問題以后,安全性和依從性成為GLP-1類藥物研發(fā)主要的考慮方向。藥物治療的依從性意味著病人能夠按處方要求的劑量、頻率和時間用藥。

減肥藥后續(xù)的研發(fā)方向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如何讓藥效持續(xù)時間更長。比如將服用頻次從每周一次降到每月一次,服用頻率低,依從性往往會提升。

二是如何讓用藥更便利。比如除了針劑之外,開發(fā)口服制劑,可以服務更廣大的超重人群。相較于針劑,口服制劑也更容易保障用藥的依從性。這可能也是小分子減肥藥的研發(fā)如此火熱的原因之一。

三是持續(xù)完善功能。比如單純用GLP-1類藥物減肥,人體可能出現(xiàn)肌肉流失的癥狀,一些藥企正在嘗試將其他藥物和GLP-1聯(lián)用,使得消費者可以在減重的同時增加肌肉。

/ 05 / 診療的前置:“上醫(yī)醫(yī)未病”

“藥王”孫思邈曾在《千金要方》中寫道,“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yī)之于無事之前。”自古至今,“上醫(yī)醫(yī)未病”都被用來形容高明的醫(yī)術。隨著技術在醫(yī)學領域的深入和泛化,如何更早地診斷和干預,在疾病未到時就加以預防,在疾病未起時就消除它,在疾病未重時就治愈它,正逐漸從遙遠的目標變?yōu)榭杉暗默F(xiàn)實。

就像在體重問題成為疾病之前,運動或者飲食調(diào)整可以起到一定的干預作用。當干預手段超出了嚴肅醫(yī)療的范疇,往消費品方向拓展后,相關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或許也可以轉變思路,在醫(yī)療或者科技的基礎上,多關注產(chǎn)品的打造與產(chǎn)品具體的應用場景。比如提升代糖以及特醫(yī)食品的口感,幫助人們控制能量攝入;降低可穿戴設備的使用難度,讓更多的身體指標可被監(jiān)測,讓人們更直觀、精準地看到身體的變化。

不止是體重控制,如果延展到更廣泛的生物醫(yī)藥行業(yè),“上醫(yī)醫(yī)未病”也同樣適用。一個人的狀態(tài)從健康到亞健康,再到患病,往往有一個過程,我們完全可以多一些未雨綢繆。比如,肝硬化或者肝癌患者大多是因為出現(xiàn)某些嚴重癥狀才會去就診,而這個階段確診、治愈的難度往往很大。如果能通過早期可及性高的篩查,在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階段,甚至肝實質病變化前期發(fā)現(xiàn)和確診,治愈的難度則可能降低,也能有效地減輕家庭和社會的醫(yī)療負擔。

由此,我們猜想未來在醫(yī)療和藥物研發(fā)領域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下趨勢:

首先,更早地診斷和定義疾病會變得愈加重要,而這或許需要借助更多新的計算、測量、調(diào)控技術,將生理指標數(shù)字化,進行更精準的記錄和更有效的預測。

其次,在疾病診斷前置化的大背景之后下,我們可以采用更豐富的干預手段,而非只局限于嚴肅醫(yī)療。

寫在最后

回歸生活本身,就體重控制的具體方法而言,無論你是選擇調(diào)整生活方式,還是嘗試減肥藥,抑或是做手術,最終減重的效果都是因人而異的。畢竟,每個人吸收和代謝的速度是不同的,需要選擇科學的、適合自己的方式。

就像《人體的故事》一書所述:“如果說人類物種所具有的豐富繁雜的進化歷史帶給了我們一個最有用的教訓,那么就是文化并不能讓我們超越自身的生物學條件……這個世界不是最完美的,同樣,我們的身體也不是最完美的。但它是我們擁有的唯一一個身體,值得我們?nèi)ハ硎?、培養(yǎng)和保護。”

每個獨一無二的你,都值得擁有更健康、更有活力的體魄。

本文為轉載內(nèi)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減重的真相,以及其中的機會

減肥藥:藥效之外,安全性和依從性是未來研發(fā)重點。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峰瑞資本

如何科學控制體重是長熱的社會話題。瘦身傳說固然熱血,但是任何目標的制定都應建立在科學理性的基礎上。

在本期峰瑞報告,我們從科技、醫(yī)療以及消費這三個不同方向的交叉視角,研究了大量與減重相關的權威論文、臨床試驗報告,以及相關書籍,并把其中的觀點和思考總結出來,希望幫助大家更好地認知體重,認知自己的身體。

出乎意料的是,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不少關于減重的真相都是反常識的:

  • 隨著年齡增長,減輕體重的難度會上升。成年后,人們體內(nèi)脂肪細胞的數(shù)量基本穩(wěn)定不變,但脂肪體積可大可小,單個脂肪細胞的體積甚至可以增大1000倍。從這個意義上看,肥胖可能是沒有上限的。
  • 從原理上講,食欲不受控制是引發(fā)肥胖的誘因之一,但如果我們進行節(jié)食或者健身鍛煉,反而會提高食欲。不過,從長遠來看,生活方式的調(diào)整依然是有益的,能讓人身心更健康。
  • “減肥神藥”主要通過抑制食欲,調(diào)節(jié)胃排空來減重。但神藥并不是人人都適用,因為導致肥胖的因素不同,使用效果也各異。停藥后,體重可能會有逐漸反彈的跡象,輔以飲食和鍛煉的調(diào)整能延長藥物帶來的減重效果。
  • 對于嚴重肥胖患者,手術的效果比較明顯,且持續(xù)性最好,但安全性因人而異,也可能存在長期的其他負面影響。

對個體而言,減肥的過程往往漫長、孤單,又充滿焦慮和困惑。你無需過分苛責自己的肥胖源于缺乏減肥的意志力,因為每個人的吸收和代謝速度是不同的。在盡力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接受和擁抱審美的多元化因為,體重控制從來不是為了迎合他人的認可或者千篇一律的尺度,而是對自己身心愉悅的回應和守護。

/ 01 / 什么是肥胖?

隨著年齡增加,人們的基礎代謝水平等會普遍下降,導致消耗減少,體重增加。基礎代謝是指人體在清醒而又極端安靜的狀態(tài)下,不受肌肉活動、環(huán)境溫度、食物以及精神緊張等影響時的能量代謝率。如果你當前的體重比你年輕時有些許上升,或許并不用太過焦慮。

是否確有體重干預的必要性,其實在于以下幾個問題的答案:從醫(yī)學健康的角度看,你的體重是否真的達到肥胖,這種狀態(tài)是否真的會對你的健康產(chǎn)生負面影響?

肥胖是有明確的醫(yī)學劃定標準的。公認的判斷指標是BMI(Body Mass Index)指數(shù)。BMI指數(shù)=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體重指數(shù)界限值,BMI指數(shù)大于24小于28的人屬于超重,28及以上則屬于肥胖。

但是,我們不能只看體重,還要關注體脂率,也就是人體內(nèi)的脂肪含量。因為,影響體重的不僅有脂肪還有肌肉,如果有的人BMI顯示超重,可能僅僅因為更健壯。

脂肪是人體內(nèi)主要的儲能物質,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只有過度積累才會導致肥胖。

脂肪細胞可以大致分為三種:棕色脂肪、白色脂肪、米色脂肪。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主要分布在頸部兩側,或肩部和上臂。當我們感覺寒冷時,這類脂肪會為身體提供熱能以抵御寒冷。白色脂肪主要分布在胸部、內(nèi)臟各器官周圍以及皮下,主要的作用是囤積能量。

人類在幼年時期的脂肪數(shù)量是比較少的,此后加速分裂,青春期后會穩(wěn)定在300億個左右。每個脂肪細胞中都含有甘油三酯,它是肥胖的核心。成年后,人們體內(nèi)脂肪細胞的數(shù)量基本穩(wěn)定不變,但脂肪體積可大可小,單個脂肪細胞的體積甚至可以增大1000倍。從這個意義上看,肥胖可能是沒有上限的。

人們會如此關注肥胖,是因為肥胖不僅本身是一種疾病,也可能會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高血糖等其他疾病風險。

/ 02 / 肥胖是如何發(fā)生的?

從生理視角來看,揭秘肥胖的病理機制

一篇發(fā)表于《Biomolecules》的論文《Obesity–An Update on the Basic Pathophysiology and Review of Recent Therapeutic Advances》總結了至今為止學術界在肥胖機理上研究的科學成果。

作者提到:“這些代謝疾病的病理生理學機制處在不同高度專業(yè)化醫(yī)學領域的交叉路口,如遺傳學、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內(nèi)分泌學等。(我們)現(xiàn)在只能通過‘組學’技術來揭示(背后的機制),這可能最接近精確的醫(yī)學方法。”

人體的能量平衡,受到來自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脂肪組織以及腸道、肝臟和胰腺等多種器官、系統(tǒng)的影響與控制。

人體內(nèi)的食欲控制中樞主要位于下丘腦的弓狀核(ARC),里面有兩類可以控制食欲的神經(jīng)元,其中AgRP神經(jīng)元產(chǎn)生食欲,POMC神經(jīng)元抑制食欲。由胃腸道分泌的饑餓素會作用于下丘腦中的特定神經(jīng)元,產(chǎn)生進食欲望;而由脂肪組織分泌的瘦素,則會作用于下丘腦中的另一種特定神經(jīng)元,抑制食欲。瘦素和饑餓素始終處于攻守狀態(tài)。

那我們?nèi)粘V胁扇〉臏p重措施,有哪些是能夠抑制食欲的?

發(fā)表于《Cardiovascular Research》的論文《New therapies for obesity》探討了四種不同類型的減重措施對食欲的影響,包括低熱量飲食、有氧運動、藥物治療以及減重手術:

  • 低熱量飲食會提升食欲。低熱量飲食往往會制造能量缺口,讓人有更強的饑餓感,進而提升食欲。
  • 有氧運用會維持或者提升食欲。肥胖癥患者在運動期間食欲的主觀感覺被暫時抑制,但是能量攝入受到的影響很小。而具體到有氧運動時,人在空腹狀態(tài)下饑餓感略有增加,隨后餐后飽腹感增加,但能量攝入沒有顯著增加。
  • 藥物治療會降低食欲。部分抗肥胖藥物的原理主要有兩個思路,一是減弱想吃信號,對抗進食欲望,二是放大厭吃信號,改善受損的飽腹感。
  • 減重手術會降低食欲。胃切除手術或者胃腸道改道手術讓胃饑餓素水平下降,食欲下降,進而減少了食物攝入。

《New therapies for obesity》的作者認為,肥胖也許可以視作是一種食欲調(diào)節(jié)失調(diào)的病癥,饑餓感增加或飽腹感降低為其主要癥狀。單純通過干預生活方式,是無法有效降低饑餓感或是增加飽腹感的。無論是低卡飲食還是鍛煉,其最終效果都是指向增加食欲。相比于控制能量消耗的反饋回路,控制長期能量攝入的反饋回路作用可能要更強一些。

如果把視角回歸到個體,每個人的吸收和代謝速度是不同的,適合的減重方式也不一樣。我們會在下文詳細展開,低熱量飲食、有氧運動、藥物治療以及減重手術這些不同的方法優(yōu)勢及劣勢是什么,適用于哪些人群。

從進化視角來看,肥胖是一種失配性疾病

在《人體的故事》一書中,美國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教授丹尼爾·利伯曼從進化視角研究了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并提出了“失配性疾病”的概念。

在他看來,人體的許多特征都適應于我們進化所經(jīng)歷的環(huán)境,但不適應于我們通過文化創(chuàng)造的現(xiàn)代環(huán)境。包括肥胖癥、糖尿病等越來越多的失配性疾病,就是我們的身體對這些新環(huán)境適應不良或適應不足的結果。

如果我們回看人類發(fā)展史,采集狩獵時代大概持續(xù)了20多萬年,農(nóng)耕時代持續(xù)了將近一萬年,工業(yè)時代大概兩百多年。我們身上許多人體結構和生理機能特征仍然是采集狩獵時代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

那個時代,我們的祖先依靠采集果實和狩獵來維持生存,經(jīng)常面臨周期性的食物短缺。只有那些能夠快速有效地從有限的食物中攝取足夠營養(yǎng)并儲存下來的基因,才有可能傳承下去。這也使得人類進化出了熱愛能量豐富的食物,并且能高效儲存脂肪的能力。同時,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也成為人類的本能。

然而,最近幾百年特別是過去幾十年來,人類的勞動和生活方式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了巨變。人類在尋找食物、保證繁衍生息方面的壓力急劇下降,而人體結構和生理機能等特質卻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化以適應這種快速變化。

如今要獲取食物,我們不再需要翻山越嶺,甚至不再需要“鋤禾日當午”,躺在家里點個外賣,食物就被送到手中。同時,食物的供應量顯著提升,食物中含有的熱量更多,加工更精細,更容易被消化分解和吸收。但我們的能量消耗水平因為技術帶來的便利,開始變得越來越低,熱量平衡嚴重失調(diào)。正如利伯曼所說,人類正一步步落入失配性疾病頻發(fā)的泥沼。

/ 03 / 如何應對肥胖?

我們在上文提到,目前主流的體重控制策略主要分為四種:低熱量飲食、有氧運動、藥物治療以及減重手術。我們來詳細探討四種方式的特點和需要注意的問題。

飲食:關于脂肪與糖的爭議

一個反常識的真相是,僅僅是低脂飲食,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可以有效控制體重,一味地回避有益且必要的脂肪攝入反而可能帶來負面影響。這個問題,美國人已經(jīng)幫我們試過錯了。

1955年,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突發(fā)心臟病。艾森豪威爾首次心臟病發(fā)后,他的醫(yī)療團隊給他開出了改善生活方式的建議,其中關鍵的一條是——低脂肪、低膽固醇、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

當時,心臟病已是美國的高發(fā)疾病。針對心臟病的成因,有兩大學派提出假說。以英國生理學家John Yudkin為首的一派認為糖類是造成心臟病的主因,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Ancel Keys教授則認為脂肪才是造成心臟病的主因。

Ancel Keys聲稱他從1958年開始,展開了一項覆蓋意大利、希臘、南斯拉夫、芬蘭、荷蘭、日本和美國七個國家的調(diào)查,也就是著名的“七國研究”。調(diào)查結果顯示,在這些國家,隨著脂肪攝入量的增加,死于心臟病的人數(shù)也在增加。

隨后,Ancel Keys的結論被美國公共衛(wèi)生部門采納。1980年,美國政府首次發(fā)布《美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南建議美國人低脂飲食,每天的脂肪攝入量不超過總能量的30%。

意外的是,隨后二十年里,美國居民的肥胖率和心臟病患病率卻出現(xiàn)陡增。與此相印照的是,嚴格執(zhí)行了“低脂”飲食建議的艾森豪威爾在首次心臟病發(fā)后的14年里,不僅被切除了膽囊,還患上了糖尿病和腦卒中,最終因心臟病發(fā)而逝世。

這些異常開始引發(fā)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重視。根據(jù)Katherine Pett等學者的梳理,有人在1999年重新梳理七國研究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糖與心臟病的相關性高于飽和脂肪,這證明了罪魁禍首是糖,而非飽和脂肪。另外,反對者稱Keys所做的研究原本在22個國家展開了,最終呈現(xiàn)出的七國研究數(shù)據(jù)是他特意挑選出的,而其他無法驗證他假說的數(shù)據(jù)則被刻意隱藏。

2010年,美國營養(yǎng)學會發(fā)文稱,沒有明顯的證據(jù)表明飲食中脂肪的攝入與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有關。2016年最新版《美國居民膳食指南》更是取消了對膽固醇和脂肪供能比例的限制。

糖分攝入過量對體重增加的危害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根據(jù)柳葉刀2016年全球疾病風險研究,考慮到風險等級的暴露程度和對疾病負擔影響的嚴重程度,含糖飲料的“總暴露值”(summary exposure value)在1990-2016年間上升了40%。含糖飲料對心血管系統(tǒng)和代謝系統(tǒng)帶來的風險包括:肥胖、II型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代謝疾病引起的死亡。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建議,添加糖的攝入量最好控制在全天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轉化成糖的克數(shù)是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對兒童群體來說,這個量還要有所降低,4-5歲的孩子最好在16克以下。

關于糖和脂肪的爭議,讓人們意識到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那如果目標是減重,合理的路徑是什么呢?

一是控制能量的攝入。

《中國超重/肥胖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專家共識(2016年版)》提到,有一種限制能量平衡膳食的方法,是在現(xiàn)有每日熱量攝取量的基礎上,降低500kcal左右的熱量攝入。為了補充這部分缺失,身體就會消耗存儲的糖和脂肪。

二是調(diào)整飲食的結構。

一個廣受認可的飲食風格被稱為“地中海飲食”。我們在之前的報告《峰瑞報告25:從中國膳食結構,看食品投資》中曾提到,“地中海飲食金字塔”由Oldways、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以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1993年聯(lián)合提出,主要參考了1960年代希臘和意大利南部的飲食模式。這種飲食結構被認為能減少心臟病,抑郁和癡呆的患病幾率。

具體來看,地中海飲食習慣有以下特點:

  • 每天食用全谷類食物、水果、蔬菜、橄欖油、堅果類
  • 每周至少吃二次魚和海鮮
  • 適量吃些乳制品、蛋、家禽肉類
  • 少吃紅肉和甜食
  • 常喝水,適量飲酒(葡萄酒)
  • 烹飪方法:以低溫慢煮為主
  • 日常生活方式:和家人朋友一起用餐、午休、常運動

小結

脂肪與糖對身體的影響并非是絕對的,關鍵在于如何控制好量。許多肥胖人士的飲食結構確實需要調(diào)整,一方面需要控制能量攝入,另一方面需要調(diào)整飲食結構。

運動:從底層生理機制出發(fā),理解運動的意義

說完飲食,我們再來看運動。和調(diào)整飲食需遵循的“適配性”原理一樣,運動雖然是“反人性”的,但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醫(yī)療手段,也就是說人必須通過運動增加能量消耗,以重回平衡的狀態(tài)。

回歸本質,我們可以通過了解生物力學系統(tǒng)和運動生理學系統(tǒng),提升運動表現(xiàn)。

先看生物力學系統(tǒng)。人體有三大供能系統(tǒng):磷酸原(ATP-CP)系統(tǒng)、糖酵解系統(tǒng)、有氧系統(tǒng)。

磷酸原(ATP-CP)系統(tǒng):能在短時內(nèi)高強度供能,無需氧氣參與反應。當我們進行短跑、跳遠、鉛球、舉重等需要爆發(fā)力或高強度的運動時,磷酸肌酸系統(tǒng)會給肌肉供能。但這種爆發(fā)力持續(xù)時長通常不超過十秒。

糖酵解系統(tǒng):是指通過碳水化合物(糖原和血糖)的分解再合成能量,這一過程中仍然無氧參與。糖酵解系統(tǒng)的反應時間雖然慢于磷酸原系統(tǒng),但可持續(xù)2到3分鐘。在800米跑步這類項目中,主要由糖酵解系統(tǒng)提供能量。

有氧系統(tǒng):是指使用碳水化合物、脂肪及少量蛋白質來產(chǎn)生能量,是休息和低強度活動期間能量的主要來源,比如慢跑、長距離騎行、游泳等。有氧系統(tǒng)的代謝路徑更長,但產(chǎn)生的能量更多,所以低強度的活動反而更燃脂。

從運動生理學原理出發(fā),不同的運動能量來源不同。日常生活中,無論人處于靜態(tài)還是動態(tài),三大系統(tǒng)都會參與供能,但因為能力不同,運動強度和持續(xù)時間是決定它們貢獻程度的主要因素。

運動不能盲目跟風。選擇更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運動,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或達成目標。比如,如果你的首要目標是減脂,就應該以有氧訓練為主,無氧運動為輔。相應的,如果你的需求是塑形,就應該以無氧運動為主。

不過,鍛煉對于體重控制的影響并沒有飲食改變帶來的效果明顯。俗話說:七分靠吃,三分靠練。比如,喝一瓶600毫升的碳酸飲料所攝入的能量,需要一個成年人快速行走8500步才能消耗掉。當理解能量消耗的不易之后,我們可能會對進食與鍛煉更有敬畏之心。

《New therapies for obesity》中的數(shù)據(jù)顯示,如果一天控能500卡,每周鍛煉150分鐘,一年能減重2%到5%。若是輔以全餐食控能及結構性訓練,則可能在一年內(nèi)減重10%。當然,這是只屬于少數(shù)人的勝利。

現(xiàn)實是,生活方式干預后體重反彈是大概率事件。《New therapies for obesity》提到,單靠堅持鍛煉,一年后體重下降就會進入停滯狀態(tài);而從五年期來看,此前減下的體重中,大概率會反彈80%。只有大約10%~25%的人,能夠長期保持減重大于10%。

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從能量代謝的角度來看,運動期間,基礎代謝率是會降低的,且基礎代謝率下降的幅度遠比脂肪重量在總體重中占比下降的幅度要大,而基礎代謝才是人體能量消耗的主要形式。這也被稱為“代謝適應”。

一篇發(fā)表于《Current Biology》的文章《Energy compensation and adiposity in humans》提到,運動會降低基礎代謝水平,進而降低運動帶來的燃脂效果,這種現(xiàn)象在肥胖者和老年人中最為顯著,其中對肥胖者的影響最大。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能聽到“運動反而變胖”的吐槽。雖然很糟心,但事實就是肥胖水平?jīng)Q定了補償機制的個體差異。

代謝適應還會帶來另一個影響,即便減肥者體重出現(xiàn)反彈,基礎代謝率仍會在較長時間內(nèi)維持在較低狀態(tài),再次減重可能會更加艱難。

“造成這種補償效應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是由于運動增加了食欲,導致吃的更多,另一種可能是運動減低了人體其他方面的能量支出,比如靜息代謝,以降低運動的能量成本?!薄禘nergy compensation and adiposity in humans》的作者提到。故而,長期來看,體重反彈極易出現(xiàn)。

所以,從生理機制角度出發(fā),僅僅通過干預生活方式給體重帶來的改變,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中長期效果是相對有限的。

那是不是就能順理成章的躺平呢?當然不是!

在調(diào)整好減肥預期的基礎上,我們?nèi)匀挥斜匾嗅槍π缘刂贫▊€性化的運動計劃?;蛘吒玫姆绞绞沁x擇一個相對擅長的“競爭性”運動,比如對抗性的球類運動(足球、籃球、棒球),或者跟自己“死磕”的有氧運動(長跑、游泳、瑜伽),讓多巴胺來幫助你戰(zhàn)勝懶惰。此外,我們還可以借助各種科技化的設備,提升鍛煉效果。

雖然長遠來看,單靠鍛煉可能無法讓你取得多么驚艷的減肥效果,但健康并不等于低體重,保持合理的飲食和鍛煉會幫助你變得更快樂、更強壯。

小結

無論是飲食調(diào)整還是健身訓練,單一的以改變生活方式為策略的減肥計劃大多只能在短期內(nèi)控制體重,長期大概率會反彈。但長遠來看,生活方式的調(diào)整依然是有益的,它讓人身心更健康。

藥物:奇跡并不一定在所有人身上上演

我們之前提到過,肥胖可以視作是一種食欲調(diào)節(jié)失調(diào)的病癥,而借助藥物,能夠控制食欲。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療效或者副作用的問題,藥物療法似乎并沒有得到嚴肅醫(yī)療的太多認可。隨著對體重管理、維持過程中涉及的外周和中樞信號及其機制理解的深入,開發(fā)更有效和安全的減肥藥物成為了可能。

在藥物減肥領域,目前最火的要數(shù)司美格魯肽。司美格魯肽原研產(chǎn)品由丹麥生物制藥公司諾和諾德研發(fā),是一款人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類似物,可用于糖尿病和肥胖護理。

GLP-1是人體腸道分泌的一種增加飽足感的腸激素,會從抑制食欲、促進胃排空、調(diào)節(jié)血糖等多個層面對身體施加影響。生理性的GLP-1分泌會在用餐后出現(xiàn)濃度高峰,讓大腦產(chǎn)生飽腹感。GLP-1藥物原本用于促進胰島素分泌,治療糖尿病,后被運用到肥胖癥治療,顯現(xiàn)出明顯療效。

雖然聽起來很“神”,但奇效并不一定在所有人身上都能上演。

發(fā)表于《Obesity》雜志的一項研究曾將肥胖人群大致分為4種亞型:大腦饑餓型肥胖、情緒饑餓型肥胖、腸道饑餓型肥胖和慢燃燒型肥胖。

從實驗結果來看,司美格魯肽等GLP-1類藥物,在腸道饑餓型肥胖人群中可能會取得較好的減重效果。也就是說,大家在使用這類藥物前,最好先判斷下,自己是不是屬于腸道饑餓型肥胖。這種肥胖類型的一個典型表現(xiàn)是,吃一頓正常份量的飯就能飽,但很快又會感到饑餓。

如果不是,你的肥胖則可能屬于:

  • 大腦饑餓型,需要吃更多才能達到飽腹感。
  • 情緒饑餓型,需要借助飲食緩解焦慮和抑郁。
  • 慢燃燒型,新陳代謝相對較慢。

對于這三類人,通過GLP-1類藥物減重的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這類減肥藥物的一個明顯弊病在于停藥可能就反彈,反彈速度因人而異。

《柳葉刀》旗下期刊《eClinicalMedicine》一篇研究GLP-1類藥物藥效的文章提到,盡管GLP-1類藥物的減肥效果很明顯,可一旦停藥,肥胖癥患者想要維持體重的難度很大。停藥一年內(nèi),受試者之前減掉的體重通常會恢復超過三分之二。好消息是,那些在使用GLP-1類藥物治療期間進行運動的人,在停藥后沒有發(fā)生明顯的體重反彈傾向。

所以,即便是服藥減肥,仍然需要輔以生活方式的改變來維持減重效果或保持較小坡度的反彈。

當然,一個不能忽視的是問題是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已經(jīng)有一些新聞報道了部分接受“減肥針”治療的人士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負面反應,包括頭暈、心率增快、疲勞、輕度低血糖、面部皮膚下垂等。

小結

“減肥神藥”主要通過抑制食欲,調(diào)節(jié)胃排空來減重,但并非人人都適用,且因導致肥胖的因素不同,使用效果也各異。停藥后,體重可能會有逐漸反彈的跡象,輔以飲食和鍛煉的調(diào)整更可能延長藥物帶來的減重效果。

減肥手術:效果明顯,弊端也突出

減肥手術和降低食欲直接相關。相較于調(diào)整飲食、鍛煉以及服用藥物,手術的減肥效果是比較直截了當?shù)摹?/p>

減肥手術主要是兩個思路:一是胃切除手術,即通過切除80%的胃,縮小胃容積,限制食物攝入,同時由于切除的是可以產(chǎn)生胃饑餓素的胃底組織,胃饑餓素水平下降,食欲下降。二是胃腸道改道手術,即改變食物通過消化道的路徑。術后,食物在進入胃后只能通過上部,繞過下部胃和一部分小腸,減少了食物的吸收量,降低胃饑餓素水平的同時也可以刺激腸道分泌GLP-1。

不過,雖然這兩種減肥手術的效果比較顯著,減重手術行業(yè)的發(fā)展仍然受限,目前手術只適用于部分嚴重肥胖群體。

一來,現(xiàn)有醫(yī)療資源供給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二來,手術畢竟有創(chuàng)傷性,存在術中和術后并發(fā)癥的風險,愿意為了減重對身體“大動干戈”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此外,手術可能會帶來一些長期影響,比如它改變了消化和吸收的通路,患者可能需要長期補充較大劑量的多元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小結

對于嚴重肥胖患者,手術的效果較為直接,且持續(xù)性較好,但大部分人并不必去挨一刀。

/ 04 / 

與體重控制相關的市場機會

隨著國內(nèi)減肥和體重管理市場規(guī)模逐年上漲,市場中出現(xiàn)了不少潛在的機會,我們在這篇報告中只重點分析代糖與減肥藥這兩個細分領域的創(chuàng)新機會。

甜味劑以及DGI食品

我們之前提到過,糖分攝入過量是導致體重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當人們攝入過量的糖分,除滿足生理功能消耗外,多余的部分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體內(nèi)。

在早期,人們通過代糖,減少對蔗糖、麥芽糖、果糖等原糖的攝入,可能是一種相對成本較低的減重方案。

我們對糖的消費經(jīng)歷了一個怎樣的歷程呢?

第一代甜味劑是以蔗糖為代表。蔗糖主要來自甜菜和甘蔗,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第二代甜味劑主要是果葡糖漿,比蔗糖有更高的甜價比。早期,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頭部飲料大多采用的是果葡糖漿。果葡糖漿也在1984年首次超越蔗糖,成為第二代主要的甜味劑。

不過,攝入過多的果糖會增加肝臟的負載,無法代謝的部分則會轉化為內(nèi)臟脂肪。所以,如果大家在體檢中提示有脂肪肝,就需要注意一下自己是不是日常攝入的果糖有些過量了。

第三代甜味劑主要是一些人工合成的高倍甜味劑。這些甜味劑的熱量大幅下降,能保持較高的甜價比,但是研究者們對其安全性的質疑從未停止。目前市場上無糖飲料的配方大多是采用人工合成高倍甜味劑,比如我們熟知的阿斯巴甜、三氯蔗糖,輔以少量天然低倍甜味劑調(diào)制。

第四代甜味劑主要是天然甜味劑。天然甜味劑主要是從自然界中提取或通過微生物發(fā)酵制取,比人工合成甜味劑更健康。隨著合成生物學不斷在代糖領域實現(xiàn)突破性應用,市場中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天然高倍甜味劑。因此,天然甜味劑正在不斷搶占人工合成甜味劑的市場份額。

天然高倍甜味劑有三個典型代表,巴西甜、索馬甜以及甜菊糖。

  • 巴西甜:甜度極高,可達蔗糖的幾千倍,在進入人體后會轉化為氨基酸后被吸收代謝,不會引起血糖反應,也沒有此前一些人工甜味劑帶來的苦味。
  • 索馬甜:甜味爽口、無異味、持續(xù)時間長。此外,索馬甜加工穩(wěn)定性好,在巴氏殺菌、焙烤食品中穩(wěn)定,常用防腐劑對其沒有影響。
  • 甜菊糖:甜度高、熱量低、物理性質穩(wěn)定、甜價比較高,有輕微的苦味和甘草味。甜度是蔗糖的200-450倍,而熱量僅有蔗糖的1/300。

峰瑞投資的水滴農(nóng)廠是一家致力于制造高價值蛋白的合成生物學公司,他們的主要產(chǎn)品就包含巴西甜與索馬甜。

在實際生產(chǎn)中,甜味劑更多是復配使用,從而增加甜度,降低成本;減少不良口味,增加風味;提高和保證產(chǎn)品的穩(wěn)定性。未來比較有發(fā)展前景的方向,即是將高倍的天然甜味劑和低倍的天然甜味劑進行復配,以達到既健康又符合口感的演進方向。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倡導食品生產(chǎn)經(jīng)營者使用食品安全標準允許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取代蔗糖,提倡城市高糖攝入人群減少食用含蔗糖飲料和甜食,選擇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替代蔗糖生產(chǎn)的飲料和食品。

在“既要好口感,又要健康”的需求刺激下,國內(nèi)的無糖市場規(guī)模也在加速膨脹。根據(jù)浙商證券研究所測算,如果參考發(fā)達國家的水平,2030年國內(nèi)代糖市場(僅飲料、烘焙)有望達到近140億元的規(guī)模,10年復合增速約30%。

除了要控制糖分攝入,我們還需要關注另一個概念——升糖指數(shù)(Glycemic Index,簡稱GI)。GI用來表示攝入糖類食物后,造成血糖上升的速度與波動的大小。一般來說,GI值越高,表示血糖波動幅度越大、上升速度越快。GI值越低,則代表血糖波動幅度越小、上升速度越慢。

  • 低GI食物:GI值低于55,例如:雜糧面包、蘋果、燕麥。

  • 中GI食物:GI值在55到70之間,例如:米粉、地瓜、糙米飯。

  • 高GI食物:GI值高于70,例如:面條、饅頭、南瓜。

選擇低GI的食物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好處,比如減緩血糖上升、減少脂肪積累以及延長飽腹感等等。

在控能食品領域,峰瑞資本投資的瑪士撒拉目前已發(fā)展出了行業(yè)罕見的同時包含特醫(yī)、低GI和控能減重在內(nèi)的完整醫(yī)學營養(yǎng)食品業(yè)務線,進入了超過700家三甲醫(yī)院,服務了超過1000多萬民患者,同時也將醫(yī)學營養(yǎng)指導下科學控糖和控能的健康食品帶給更多消費者,是食品行業(yè)新一輪專業(yè)和科技升級趨勢下有代表性的品牌。

減肥藥:藥效之外,安全性和依從性是未來研發(fā)重點

根據(jù)輝瑞公司報告預計,2030年GLP-1藥物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領域的美國市場規(guī)??蛇_900億美元,有望取代PD-1/L1類藥物成為“全球藥王”。其中2型糖尿病藥物市場約占350—400億美元,減肥藥物市場約占500—550億美元。

由于減肥藥具備一部分的消費品屬性,一些符合特定人群需求的特殊劑型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其藥物屬性似乎又決定了,這個千億美金的大市場也許要被嚴肅醫(yī)療行業(yè)“瓜分”。

減肥藥的核心產(chǎn)業(yè)鏈是一條“微笑曲線”。當前大部分收益仍然集中在緊握專利和銷售端的頭部藥企。短期來看,那些具有先發(fā)優(yōu)勢的藥企和原料藥企業(yè)會獲得一定的窗口期。但中長期看,隨著后續(xù)全球100來個相關管線的推進,減肥藥市場的競爭將快速加劇。

作為GLP-1藥物的代表,諾和諾德研發(fā)的司美格魯肽在商業(yè)上取得成功。諾和諾德2023年財報顯示,Wegovy(司美格魯肽產(chǎn)品的商品名)銷售額暴漲406%,達到46億美元,在全球GLP-1賽道遙遙領先。

與諾和諾德并列被稱為“GLP-1雙雄”的禮來,研發(fā)出另一款GLP-1藥Tirzepatide。2023年11月8日,Tirzepatide被獲批用于減重后,不到兩個月,為禮來貢獻1.76億美元收入。

跨國制藥巨頭羅氏也在加碼布局減肥藥賽道。2023年底,羅氏宣布以31億美元收購肥胖癥治療藥物制造商Carmot Therapeutics。由此,羅氏將獲得了一系列基于 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 1)激動劑的抗肥胖和糖尿病藥物。

有意思的是,在此交易達成的五年前,禮來以5000萬美元首付款就獲得了羅氏旗下日本中外制藥(Chugai) 的GLP-1項目。短短五年間,羅氏花了60倍溢價又重新將GLP-1藥物納入旗下,足見新型減肥藥市場的火爆。

目前,作為備受推崇的減肥藥品種,在已經(jīng)解決藥效這個核心問題以后,安全性和依從性成為GLP-1類藥物研發(fā)主要的考慮方向。藥物治療的依從性意味著病人能夠按處方要求的劑量、頻率和時間用藥。

減肥藥后續(xù)的研發(fā)方向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如何讓藥效持續(xù)時間更長。比如將服用頻次從每周一次降到每月一次,服用頻率低,依從性往往會提升。

二是如何讓用藥更便利。比如除了針劑之外,開發(fā)口服制劑,可以服務更廣大的超重人群。相較于針劑,口服制劑也更容易保障用藥的依從性。這可能也是小分子減肥藥的研發(fā)如此火熱的原因之一。

三是持續(xù)完善功能。比如單純用GLP-1類藥物減肥,人體可能出現(xiàn)肌肉流失的癥狀,一些藥企正在嘗試將其他藥物和GLP-1聯(lián)用,使得消費者可以在減重的同時增加肌肉。

/ 05 / 診療的前置:“上醫(yī)醫(yī)未病”

“藥王”孫思邈曾在《千金要方》中寫道,“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yī)之于無事之前。”自古至今,“上醫(yī)醫(yī)未病”都被用來形容高明的醫(yī)術。隨著技術在醫(yī)學領域的深入和泛化,如何更早地診斷和干預,在疾病未到時就加以預防,在疾病未起時就消除它,在疾病未重時就治愈它,正逐漸從遙遠的目標變?yōu)榭杉暗默F(xiàn)實。

就像在體重問題成為疾病之前,運動或者飲食調(diào)整可以起到一定的干預作用。當干預手段超出了嚴肅醫(yī)療的范疇,往消費品方向拓展后,相關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或許也可以轉變思路,在醫(yī)療或者科技的基礎上,多關注產(chǎn)品的打造與產(chǎn)品具體的應用場景。比如提升代糖以及特醫(yī)食品的口感,幫助人們控制能量攝入;降低可穿戴設備的使用難度,讓更多的身體指標可被監(jiān)測,讓人們更直觀、精準地看到身體的變化。

不止是體重控制,如果延展到更廣泛的生物醫(yī)藥行業(yè),“上醫(yī)醫(yī)未病”也同樣適用。一個人的狀態(tài)從健康到亞健康,再到患病,往往有一個過程,我們完全可以多一些未雨綢繆。比如,肝硬化或者肝癌患者大多是因為出現(xiàn)某些嚴重癥狀才會去就診,而這個階段確診、治愈的難度往往很大。如果能通過早期可及性高的篩查,在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階段,甚至肝實質病變化前期發(fā)現(xiàn)和確診,治愈的難度則可能降低,也能有效地減輕家庭和社會的醫(yī)療負擔。

由此,我們猜想未來在醫(yī)療和藥物研發(fā)領域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下趨勢:

首先,更早地診斷和定義疾病會變得愈加重要,而這或許需要借助更多新的計算、測量、調(diào)控技術,將生理指標數(shù)字化,進行更精準的記錄和更有效的預測。

其次,在疾病診斷前置化的大背景之后下,我們可以采用更豐富的干預手段,而非只局限于嚴肅醫(yī)療。

寫在最后

回歸生活本身,就體重控制的具體方法而言,無論你是選擇調(diào)整生活方式,還是嘗試減肥藥,抑或是做手術,最終減重的效果都是因人而異的。畢竟,每個人吸收和代謝的速度是不同的,需要選擇科學的、適合自己的方式。

就像《人體的故事》一書所述:“如果說人類物種所具有的豐富繁雜的進化歷史帶給了我們一個最有用的教訓,那么就是文化并不能讓我們超越自身的生物學條件……這個世界不是最完美的,同樣,我們的身體也不是最完美的。但它是我們擁有的唯一一個身體,值得我們?nèi)ハ硎堋⑴囵B(yǎng)和保護。”

每個獨一無二的你,都值得擁有更健康、更有活力的體魄。

本文為轉載內(nèi)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