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量化基金的冰與火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量化基金的冰與火

高波動性的小微盤股,雖然在市場下行時會受到更大的壓力,但同樣也蘊藏著反彈的潛力。

文|每日財報 呂明俠

自證監(jiān)會新任主席吳清上任以來,證監(jiān)會的一系列措施精準卡住了以寧波靈均為代表的一批量化基金對于市場的做空的動能,整個股市也止住了下跌趨勢,上證指數終于站上了3000點。

但是隨著上證九連陽后,股市開始大幅波動起來,市場傳言量化基金被解除限制,所以賣盤大增,也有說法券商正在收緊DMA。盡管證監(jiān)會否認了量化交易放開的傳聞,但是財聯社在采訪中了解到,上周券商的確開始收緊DMA業(yè)務,只允許機構自家資金運作,此前募集資金將逐步清退,至于杠杠比例,不能超過1:1,自營資金4倍杠桿比例不變。

在時下脆弱的市場環(huán)境下,談“量化基金”色變。那量化基金究竟為何有如此能量能影響資本市場?此次事件帶給量化行業(yè)哪些啟示,以及未來如何審視量化在國內的發(fā)展?

量化投資的起源

相比于海外,中國的量化投資發(fā)展起步較晚。2005年,中國才迎來了第一只由中國人獨立管理的量化基金。這只基金由上投摩根基金發(fā)行,并由在私募界享有盛名的呂俊擔任管理。呂俊以其深厚的金融知識和獨到的投資眼光,為這只基金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好景不長。呂俊管理「上投摩根阿爾法」僅半年出頭,就選擇離開上投摩根,走上了創(chuàng)立自己私募公司的道路。他所創(chuàng)立的「從容投資」,憑借其精湛的投資策略和穩(wěn)健的管理,一度躋身于百億私募行列,成為了業(yè)界的佼佼者。

但在「上投摩根阿爾法」發(fā)行后的近四年間,中國的量化基金市場卻陷入了沉寂。這一時期的市場,追漲殺跌情緒較為嚴重,投資者對于分散投資的量化基金并不感冒。這種市場環(huán)境的不成熟和投資者認知的局限,使得量化基金在中國的發(fā)展遭遇了一定的阻力。

直到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依賴歷史數據的量化投資在這史無前例的“黑天鵝”事件中遭遇滑鐵盧,大量高杠桿量化基金爆倉。

在這場金融危機中,華爾街大量公司倒閉、人才流失,也在中國引發(fā)了一場金融精英歸國潮,這些金融“海龜”帶來了海外先進的量化投資策略,也引領了后來國內的量化投資發(fā)展。

經過這次金融危機的洗禮,中國的量化基金市場開始逐漸走向成熟。2010年國內首個股指期貨——滬深300股指期貨誕生,股票中性策略、股指期貨日內趨勢以及跨期套利交易開始發(fā)展,量化投資開始萌芽,之后經過近十年的起起落落,逐步得到部分主流投資人群認可。

量化私募的主流策略有股票中性、指數增強、商品交易顧問(CTA)三大類。這幾年指數增強類的量化基金大放異彩,成為市場上各量化機構主要推廣的策略類型。

指數增強的收益率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指數自身漲跌帶來的收益率,另一部分是通過系統(tǒng)算法進行的交易帶來的超額收益。

衡量指數增強基金的能力,就看超額收益,看超額收益有多高,是否穩(wěn)定。為何指數基金受關注,就是因為收益高。

隨著量化的賺錢效應過于突出,國內的量化基金越來越多了。

中信證券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場量化基金規(guī)模約1.92萬億元。公募量化基金整體規(guī)模3169億元,私募量化基金規(guī)模約1.63萬億??紤]到量化基金普遍以中高頻交易為主,這也意味著量化基金在A股市場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了。

量化監(jiān)管進行時

隨著野蠻時代的告別,現在的量化私募也在遭遇著自己的內憂外患。

由于量化基金在A股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也產生著日益重要的影響,近年來在對量化基金屢屢質疑之際,在監(jiān)管層面對量化基金做出更多規(guī)范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2023年2月17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步發(fā)布了滬深主板股票異常交易實時監(jiān)控細則以及科創(chuàng)板股票異常交易實時監(jiān)控細則,量化高頻交易無形中被套上了“緊箍咒”。

2023年4月28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了關于就《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對量化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在交易系統(tǒng)安全、異常交易監(jiān)控、內部管理、資料保存、產品命名等方面提出規(guī)范要求。

2023年9月1日,滬深交易所發(fā)布了《關于股票程序化交易報告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報告通知》)和《關于加強程序化交易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管理通知》),于同年10月9日正式實施。

上述兩個通知對程序化交易明確了具體的“量化要求”,即程序化交易投資者最高申報速率達到每秒300筆以上或者單日最高申報筆數達到20000筆以上的,交易所可以視情況采取調整異常交易認定標準、增加程序化交易報告內容等措施。

當然,監(jiān)管的整體方向是合理規(guī)范量化行業(yè),雖有影響,但不至于傷筋動骨?,F在的量化,更多問題還是來自內部。

百億級私募業(yè)績分化

近日,私募排排網發(fā)布的最新數據揭示了2023年百億級私募的整體表現,結果顯示整體收益率為負數,正收益占比僅為六成。

具體來看,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參與統(tǒng)計的85家百億私募中,有51家實現了正收益,占比達到60%。然而,這仍然意味著有相當一部分的私募機構在2023年未能實現盈利。

在各類策略中,百億量化私募表現尤為亮眼。數據顯示,32家參與統(tǒng)計的百億量化私募在2023年實現了6.43%的整體收益,其中高達31家實現了正收益,占比高達96.88%。

相比之下,主觀百億私募的表現則不盡如人意。41家參與統(tǒng)計的主觀百億私募在2023年整體收益為-3.26%,僅有14家實現了正收益,占比僅為34.15%。這一結果表明,主觀多頭策略在2023年面臨了較大的挑戰(zhàn),不同私募之間的業(yè)績分化也進一步加劇,首尾業(yè)績差超過了40個百分點。

此外,采用主觀+量化雙驅動策略的百億私募表現則相對居中。12家參與統(tǒng)計的機構在2023年整體收益為-0.56%,其中有6家實現了正收益,占比為50%??傮w來看,2023年百億級私募市場呈現出明顯的分化態(tài)勢。

但進入2024開年,股市兩極反轉,中證1000、中證2000等小微盤指數集體暴跌。于是,量化基金也經歷了一波黑暗時刻。

據渠道數據,龍旗、幻方、啟林、九坤、卓識、穩(wěn)博等多家百億量化私募旗下中證500指增產品節(jié)前最后一周的負超額均超過10%,甚至近20%;靈均等多家量化旗下中性產品則普遍跌幅超過10%,春節(jié)前兩周,不少私募凈值累計跌幅高達20%,不少產品創(chuàng)下史上最大的跌幅和超額回撤。

在這種市場環(huán)境下,很多量化策略都失效了。量化基金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超額回撤,有的基金在短短三天內損失了過去一年的全部收益。曾經引以為傲的超額,也出現大面積崩塌。

產品業(yè)績的急轉直下,暴露出量化私募在模型設置、因子迭代、風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對此,多家頭部量化私募密集發(fā)布產品運作說明,向投資者致歉,并表示后續(xù)會繼續(xù)做好策略模型的細節(jié)優(yōu)化,堅持自身對風控的要求。

不少購買了量化私募基金產品的投資者也開始感到迷茫,量化基金的未來還能繼續(xù)看好嗎?

對于未來,量化基金是否能夠像鳳凰涅槃般重生,仍是一個未知數。專家分析,盡管中小盤股在短期內遭受重創(chuàng),但長期來看,市場的基本面并未發(fā)生根本變化。高波動性的小微盤股,雖然在市場下行時會受到更大的壓力,但同樣也蘊藏著反彈的潛力。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量化基金的冰與火

高波動性的小微盤股,雖然在市場下行時會受到更大的壓力,但同樣也蘊藏著反彈的潛力。

文|每日財報 呂明俠

自證監(jiān)會新任主席吳清上任以來,證監(jiān)會的一系列措施精準卡住了以寧波靈均為代表的一批量化基金對于市場的做空的動能,整個股市也止住了下跌趨勢,上證指數終于站上了3000點。

但是隨著上證九連陽后,股市開始大幅波動起來,市場傳言量化基金被解除限制,所以賣盤大增,也有說法券商正在收緊DMA。盡管證監(jiān)會否認了量化交易放開的傳聞,但是財聯社在采訪中了解到,上周券商的確開始收緊DMA業(yè)務,只允許機構自家資金運作,此前募集資金將逐步清退,至于杠杠比例,不能超過1:1,自營資金4倍杠桿比例不變。

在時下脆弱的市場環(huán)境下,談“量化基金”色變。那量化基金究竟為何有如此能量能影響資本市場?此次事件帶給量化行業(yè)哪些啟示,以及未來如何審視量化在國內的發(fā)展?

量化投資的起源

相比于海外,中國的量化投資發(fā)展起步較晚。2005年,中國才迎來了第一只由中國人獨立管理的量化基金。這只基金由上投摩根基金發(fā)行,并由在私募界享有盛名的呂俊擔任管理。呂俊以其深厚的金融知識和獨到的投資眼光,為這只基金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好景不長。呂俊管理「上投摩根阿爾法」僅半年出頭,就選擇離開上投摩根,走上了創(chuàng)立自己私募公司的道路。他所創(chuàng)立的「從容投資」,憑借其精湛的投資策略和穩(wěn)健的管理,一度躋身于百億私募行列,成為了業(yè)界的佼佼者。

但在「上投摩根阿爾法」發(fā)行后的近四年間,中國的量化基金市場卻陷入了沉寂。這一時期的市場,追漲殺跌情緒較為嚴重,投資者對于分散投資的量化基金并不感冒。這種市場環(huán)境的不成熟和投資者認知的局限,使得量化基金在中國的發(fā)展遭遇了一定的阻力。

直到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依賴歷史數據的量化投資在這史無前例的“黑天鵝”事件中遭遇滑鐵盧,大量高杠桿量化基金爆倉。

在這場金融危機中,華爾街大量公司倒閉、人才流失,也在中國引發(fā)了一場金融精英歸國潮,這些金融“海龜”帶來了海外先進的量化投資策略,也引領了后來國內的量化投資發(fā)展。

經過這次金融危機的洗禮,中國的量化基金市場開始逐漸走向成熟。2010年國內首個股指期貨——滬深300股指期貨誕生,股票中性策略、股指期貨日內趨勢以及跨期套利交易開始發(fā)展,量化投資開始萌芽,之后經過近十年的起起落落,逐步得到部分主流投資人群認可。

量化私募的主流策略有股票中性、指數增強、商品交易顧問(CTA)三大類。這幾年指數增強類的量化基金大放異彩,成為市場上各量化機構主要推廣的策略類型。

指數增強的收益率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指數自身漲跌帶來的收益率,另一部分是通過系統(tǒng)算法進行的交易帶來的超額收益。

衡量指數增強基金的能力,就看超額收益,看超額收益有多高,是否穩(wěn)定。為何指數基金受關注,就是因為收益高。

隨著量化的賺錢效應過于突出,國內的量化基金越來越多了。

中信證券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場量化基金規(guī)模約1.92萬億元。公募量化基金整體規(guī)模3169億元,私募量化基金規(guī)模約1.63萬億??紤]到量化基金普遍以中高頻交易為主,這也意味著量化基金在A股市場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了。

量化監(jiān)管進行時

隨著野蠻時代的告別,現在的量化私募也在遭遇著自己的內憂外患。

由于量化基金在A股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也產生著日益重要的影響,近年來在對量化基金屢屢質疑之際,在監(jiān)管層面對量化基金做出更多規(guī)范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2023年2月17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步發(fā)布了滬深主板股票異常交易實時監(jiān)控細則以及科創(chuàng)板股票異常交易實時監(jiān)控細則,量化高頻交易無形中被套上了“緊箍咒”。

2023年4月28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了關于就《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對量化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在交易系統(tǒng)安全、異常交易監(jiān)控、內部管理、資料保存、產品命名等方面提出規(guī)范要求。

2023年9月1日,滬深交易所發(fā)布了《關于股票程序化交易報告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報告通知》)和《關于加強程序化交易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管理通知》),于同年10月9日正式實施。

上述兩個通知對程序化交易明確了具體的“量化要求”,即程序化交易投資者最高申報速率達到每秒300筆以上或者單日最高申報筆數達到20000筆以上的,交易所可以視情況采取調整異常交易認定標準、增加程序化交易報告內容等措施。

當然,監(jiān)管的整體方向是合理規(guī)范量化行業(yè),雖有影響,但不至于傷筋動骨?,F在的量化,更多問題還是來自內部。

百億級私募業(yè)績分化

近日,私募排排網發(fā)布的最新數據揭示了2023年百億級私募的整體表現,結果顯示整體收益率為負數,正收益占比僅為六成。

具體來看,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參與統(tǒng)計的85家百億私募中,有51家實現了正收益,占比達到60%。然而,這仍然意味著有相當一部分的私募機構在2023年未能實現盈利。

在各類策略中,百億量化私募表現尤為亮眼。數據顯示,32家參與統(tǒng)計的百億量化私募在2023年實現了6.43%的整體收益,其中高達31家實現了正收益,占比高達96.88%。

相比之下,主觀百億私募的表現則不盡如人意。41家參與統(tǒng)計的主觀百億私募在2023年整體收益為-3.26%,僅有14家實現了正收益,占比僅為34.15%。這一結果表明,主觀多頭策略在2023年面臨了較大的挑戰(zhàn),不同私募之間的業(yè)績分化也進一步加劇,首尾業(yè)績差超過了40個百分點。

此外,采用主觀+量化雙驅動策略的百億私募表現則相對居中。12家參與統(tǒng)計的機構在2023年整體收益為-0.56%,其中有6家實現了正收益,占比為50%??傮w來看,2023年百億級私募市場呈現出明顯的分化態(tài)勢。

但進入2024開年,股市兩極反轉,中證1000、中證2000等小微盤指數集體暴跌。于是,量化基金也經歷了一波黑暗時刻。

據渠道數據,龍旗、幻方、啟林、九坤、卓識、穩(wěn)博等多家百億量化私募旗下中證500指增產品節(jié)前最后一周的負超額均超過10%,甚至近20%;靈均等多家量化旗下中性產品則普遍跌幅超過10%,春節(jié)前兩周,不少私募凈值累計跌幅高達20%,不少產品創(chuàng)下史上最大的跌幅和超額回撤。

在這種市場環(huán)境下,很多量化策略都失效了。量化基金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超額回撤,有的基金在短短三天內損失了過去一年的全部收益。曾經引以為傲的超額,也出現大面積崩塌。

產品業(yè)績的急轉直下,暴露出量化私募在模型設置、因子迭代、風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對此,多家頭部量化私募密集發(fā)布產品運作說明,向投資者致歉,并表示后續(xù)會繼續(xù)做好策略模型的細節(jié)優(yōu)化,堅持自身對風控的要求。

不少購買了量化私募基金產品的投資者也開始感到迷茫,量化基金的未來還能繼續(xù)看好嗎?

對于未來,量化基金是否能夠像鳳凰涅槃般重生,仍是一個未知數。專家分析,盡管中小盤股在短期內遭受重創(chuàng),但長期來看,市場的基本面并未發(fā)生根本變化。高波動性的小微盤股,雖然在市場下行時會受到更大的壓力,但同樣也蘊藏著反彈的潛力。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