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秦朗”上熱搜背后,警惕互聯網“信息繭房”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秦朗”上熱搜背后,警惕互聯網“信息繭房”

丟個作業(yè),九條熱搜。

文丨螺旋實驗室 牧歌

編輯丨堅果

如果能重來,博主“Thurman貓一杯”可能不會再選擇發(fā)布那條關于“秦朗作業(yè)”的視頻。

貓一杯是誰?在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之前,她已經全網擁有了數千萬粉絲。按照粉絲數量,以及這兩年自媒體的市場行情來說,這位博主應該早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只要賬號一直在,人設不翻車,她就能一直安心的悶聲發(fā)大財。

但是隨著2月16號發(fā)布的一條視頻,貓一杯的自媒體生涯開始發(fā)生改變,在視頻中,貓一杯聲稱在巴黎撿到“秦朗”的寒假作業(yè),引發(fā)無數網友的圍觀,也接連登上了各大網絡平臺的熱搜。

但很快,因為事件真實性存疑,貓一杯又迅速被流量反噬,成為了媒體和網友反復追問的靶心。

“秦朗”到底存不存在,事件到底是真是假,越來越多的關注重點開始從事件本身偏移,進而上升到對于新聞嚴肅性的討論之上。

2月21日,廣東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的工作人員對外回復稱,已關注到該事件,對于該事件是否屬于虛假信息,有關部門正在介入調查。

而縱觀這起事件不斷發(fā)酵的經過,也不難看到一些社交媒體平臺在背后的推波助瀾,在娛樂與嚴肅之間,熱搜反復橫跳,究竟是為了還原事件真相,還是在持續(xù)挑逗網民,以獲得更多的“潑天流量”?

1、丟個作業(yè),九條熱搜

2月16日,貓一杯在網絡上發(fā)布視頻稱,她在巴黎一餐廳內,服務員遞給她兩本遺失在廁所的小學一年級寒假作業(yè),上面寫著“XX小學一年級八班秦朗”,在視頻中,貓一杯還稱要將這兩本寒假作業(yè)帶回國內。

“小學生弄丟寒假作業(yè)”本就是互聯網老梗,尤其在快開學的節(jié)點極易挑動網友的敏感神經,加之千萬粉絲博主的光環(huán)圍繞,以及在巴黎丟作業(yè)的夸張性和戲劇性,“秦朗巴黎丟寒假作業(yè)”的相關詞條迅速登上各平臺熱搜。

在微博平臺上,“小學生寒假作業(yè)落巴黎被熱心人帶回”的話題更是由新浪新聞官方賬號發(fā)布并助推,并在熱搜榜上持續(xù)發(fā)酵。

而在隨后幾日內,竟有多達九條與“秦朗”相關的詞條登上了微博熱搜,其中多個話題還沖上了熱搜榜的第一名。

但當無數吃瓜網友涌向熱搜圍觀的同時,事件的真實性卻開始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多個小學均聲稱“秦朗”查無此人,自稱秦朗老師、秦朗舅舅的網友也被證實為擺拍和蹭流量。

而一些被沖上微博熱搜的詞條,往往也呈現出先傳謠、再辟謠的傳播路徑,簡直是公開地把公眾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比如2月18號的熱搜詞 #舅舅給寒假作業(yè)落在法國的小學生送試卷#,其實所謂的“秦朗舅舅”來自于一名好事網友的冒名頂替,但是在真假不明的情況下,相關詞條仍然被送上了熱搜。

而更為吊詭的是,僅僅一天之后,#秦朗舅舅#這一話題又直接沖上了熱搜榜第一位,以辟謠的姿態(tài)人工營造了一波反轉劇情,覆手之間便讓平臺收獲了兩波流量。

在“秦朗舅舅”的謠言被粉碎之后,#丟寒假作業(yè)的秦朗家人回應#這一詞條又迅速接棒,再次霸榜熱搜,但后經證實,所謂的“秦朗家人”其實也是子虛烏有。

反復將未經證實的傳言推上熱搜,在引發(fā)大量關注之后又推出其他詞條辟謠,不得不說微博的這種流量運營方式,著實是展現出了老牌社媒平臺的精明與老練,但是從凈化網絡輿論環(huán)境的角度而言,這種以流量為中心的平臺做派又格外讓人不安。

2、公眾為何從圍觀到憤怒

其實回顧近兩個月來的一些網絡熱門事件,先傳謠,再辟謠,放大謠言,然后再辟謠的流量套路,在微博熱搜上并不鮮見。

這也是很多圍觀群眾,從一開始的吃瓜心理,到最后越來越感到憤怒的原因。

比如在去年今年12月,“一家8口長住酒店”的話題引發(fā)網絡熱議,事件起因來自于快手上的一對網紅夫婦,宣稱將不再買房,并且?guī)易∪諆r千元的酒店已一年之久。

此事經由@新浪熱點官方賬號發(fā)布后,便迅速在全社會引發(fā)關注,#一家8口住酒店稱很劃算準備住一輩子#的話題也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名,并引發(fā)了眾多官方媒體賬號的轉載和報道。

但和這次的“秦朗巴黎丟作業(yè)”事件類似,由于事件主人公身份是自媒體博主,且一家人長期住酒店的選擇也明顯違背常理,因此也被不少網友質疑為擺拍。

但即便如此,微博熱搜的編輯們似乎并不以為然,畢竟越違反常理的事件越容易吸引眼球,也正是達成流量KPI的絕佳機會,甚至不惜由官方親自下場,發(fā)起#你愿意不買房住酒店一輩子嗎#的話題討論,為該事件出圈再添了一把猛火。

這起鬧劇最后的結局,還是靠傳統(tǒng)媒體堅持著求真的底線,刨出了事件的真相,瀟湘晨報的記者幾經周折聯系上事件主人公,得到的答復是“(住酒店)從來都沒有想到會省錢,就只是覺得方便。”

當事人同時還承認,拍視頻就是為了漲粉。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謠言的真相被揭開之后,微博又通過官方賬號發(fā)布相關內容,將#一家8口長住酒店被質疑炒作#和#全家住酒店當事人稱拍視頻都是為漲粉#兩個話題送上熱搜。可以說是從事中到事后,一點沒把這事的熱度浪費。

除了社會新聞,更容易引發(fā)恐慌的健康類謠言也經常在微博熱搜上露面,比如去年12月18日,新浪系微博賬號“頭條新聞”主持話題 #濕發(fā)睡覺 致癌#,最高登熱搜榜第二。

到了12月31日,熱搜上又出現新話題#經常濕頭發(fā)睡覺致癌是假的#,內容中又提到“最近社交平臺上出現濕發(fā)致癌的謠言”。

如此反復的傳謠再辟謠,倒是為微博熱搜博取了更多的眼球,但是對于廣大微博用戶和網友來說,輿論場中卻總是充斥著被這樣人造的“新聞熱搜”,那些真正有公眾價值的東西勢必就會被壓縮生存空間。

央媒則把這類熱搜事件稱之為“新黃色新聞”,指責其純粹是對大眾趣味的無底線迎合。并表示“只有對嚴肅新聞的追求成為輿論主流,才能少一些‘秦朗巴黎丟作業(yè)’類事件占領熱榜,才能讓更多有價值的新聞與讀者相向而行?!?/p>

3、警惕“信息繭房”

類似于“秦朗巴黎丟作業(yè)”這樣的網絡熱門事件被反復炮制,并能夠長期盤踞在微博熱搜上,甚至引來一些網友蹭熱度刷流量,既讓人覺得無奈,又讓人感到失望。

澎湃新聞對此評論道:這就是我們當前輿論生態(tài)的某種常態(tài)。隨著短視頻、自媒體的興起,“新聞”的門檻被降低,“新聞生產”的定義也開始模糊。仔細想想,如今我們有多少所謂的熱點,其實就是雞零狗碎、真假難辨的“片段”——連新聞三要素都湊不全,所以只能稱之為“片段”。

公眾的認知水平有高低之分,顯然無法要求每個人都知道新聞三要素為何物,因此作為公眾傳播平臺,自然就有理由擔負起去偽存真的義務,而非為了流量,讓更多真相不明的事物成為熱搜上的常客。

1月底,由于股市連續(xù)幾日低迷不振,網上便風傳有人給上交所快遞去大便,上交所辦公場地所屬的物業(yè)工業(yè)也發(fā)通告要求嚴格檢查外賣,以防止有人投毒。

這條謠言實際上沒有任何權威信源,純屬捕風捉影,但詞條“上交所 外賣”依然登上微博熱搜,并很快沖到了榜4的位置。

同樣是在1月下旬,一條講述了用5斤車厘子做6寸蛋糕的視頻登上微博熱搜,閱讀量一度都能突破3億,但信源僅僅是“網友發(fā)帖”。

如果你是個微博重度用戶,對于這種讓人極度挑逗用戶情緒的熱搜話題一定不會陌生,乍一看以為是正兒八經的新聞報道,但仔細琢磨下來,又缺乏時間、具體地點和當事人的描述,細節(jié)更是語焉不詳,實則就是一條“三無新聞”。

更讓人惶恐的是,在這些話題頻頻登上微博熱搜的同時,仍不難看出有人工助推的痕跡,比如官方賬號的內容發(fā)布,同一媒體矩陣的集體轉發(fā)沖榜等。

如果大眾每天看到的所謂熱搜“新聞”,都是通過這樣的手段被統(tǒng)一制造出來,那么實則就是在建立一個巨大的微博式信息繭房,用戶所獲取到的內容,不僅毫無營養(yǎng)和信息增量,甚至連最基本的真實性都難以保證?;貧w到社會責任層面,如果一切只追求流量效應,那么這種行為導向下所帶來的罪過,可就真的太大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新浪微博

3.3k
  • 微博:將持續(xù)嚴厲打擊“開盒掛人”等違規(guī)行為
  • 微博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凈營收4.568億美元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秦朗”上熱搜背后,警惕互聯網“信息繭房”

丟個作業(yè),九條熱搜。

文丨螺旋實驗室 牧歌

編輯丨堅果

如果能重來,博主“Thurman貓一杯”可能不會再選擇發(fā)布那條關于“秦朗作業(yè)”的視頻。

貓一杯是誰?在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之前,她已經全網擁有了數千萬粉絲。按照粉絲數量,以及這兩年自媒體的市場行情來說,這位博主應該早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只要賬號一直在,人設不翻車,她就能一直安心的悶聲發(fā)大財。

但是隨著2月16號發(fā)布的一條視頻,貓一杯的自媒體生涯開始發(fā)生改變,在視頻中,貓一杯聲稱在巴黎撿到“秦朗”的寒假作業(yè),引發(fā)無數網友的圍觀,也接連登上了各大網絡平臺的熱搜。

但很快,因為事件真實性存疑,貓一杯又迅速被流量反噬,成為了媒體和網友反復追問的靶心。

“秦朗”到底存不存在,事件到底是真是假,越來越多的關注重點開始從事件本身偏移,進而上升到對于新聞嚴肅性的討論之上。

2月21日,廣東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的工作人員對外回復稱,已關注到該事件,對于該事件是否屬于虛假信息,有關部門正在介入調查。

而縱觀這起事件不斷發(fā)酵的經過,也不難看到一些社交媒體平臺在背后的推波助瀾,在娛樂與嚴肅之間,熱搜反復橫跳,究竟是為了還原事件真相,還是在持續(xù)挑逗網民,以獲得更多的“潑天流量”?

1、丟個作業(yè),九條熱搜

2月16日,貓一杯在網絡上發(fā)布視頻稱,她在巴黎一餐廳內,服務員遞給她兩本遺失在廁所的小學一年級寒假作業(yè),上面寫著“XX小學一年級八班秦朗”,在視頻中,貓一杯還稱要將這兩本寒假作業(yè)帶回國內。

“小學生弄丟寒假作業(yè)”本就是互聯網老梗,尤其在快開學的節(jié)點極易挑動網友的敏感神經,加之千萬粉絲博主的光環(huán)圍繞,以及在巴黎丟作業(yè)的夸張性和戲劇性,“秦朗巴黎丟寒假作業(yè)”的相關詞條迅速登上各平臺熱搜。

在微博平臺上,“小學生寒假作業(yè)落巴黎被熱心人帶回”的話題更是由新浪新聞官方賬號發(fā)布并助推,并在熱搜榜上持續(xù)發(fā)酵。

而在隨后幾日內,竟有多達九條與“秦朗”相關的詞條登上了微博熱搜,其中多個話題還沖上了熱搜榜的第一名。

但當無數吃瓜網友涌向熱搜圍觀的同時,事件的真實性卻開始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多個小學均聲稱“秦朗”查無此人,自稱秦朗老師、秦朗舅舅的網友也被證實為擺拍和蹭流量。

而一些被沖上微博熱搜的詞條,往往也呈現出先傳謠、再辟謠的傳播路徑,簡直是公開地把公眾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比如2月18號的熱搜詞 #舅舅給寒假作業(yè)落在法國的小學生送試卷#,其實所謂的“秦朗舅舅”來自于一名好事網友的冒名頂替,但是在真假不明的情況下,相關詞條仍然被送上了熱搜。

而更為吊詭的是,僅僅一天之后,#秦朗舅舅#這一話題又直接沖上了熱搜榜第一位,以辟謠的姿態(tài)人工營造了一波反轉劇情,覆手之間便讓平臺收獲了兩波流量。

在“秦朗舅舅”的謠言被粉碎之后,#丟寒假作業(yè)的秦朗家人回應#這一詞條又迅速接棒,再次霸榜熱搜,但后經證實,所謂的“秦朗家人”其實也是子虛烏有。

反復將未經證實的傳言推上熱搜,在引發(fā)大量關注之后又推出其他詞條辟謠,不得不說微博的這種流量運營方式,著實是展現出了老牌社媒平臺的精明與老練,但是從凈化網絡輿論環(huán)境的角度而言,這種以流量為中心的平臺做派又格外讓人不安。

2、公眾為何從圍觀到憤怒

其實回顧近兩個月來的一些網絡熱門事件,先傳謠,再辟謠,放大謠言,然后再辟謠的流量套路,在微博熱搜上并不鮮見。

這也是很多圍觀群眾,從一開始的吃瓜心理,到最后越來越感到憤怒的原因。

比如在去年今年12月,“一家8口長住酒店”的話題引發(fā)網絡熱議,事件起因來自于快手上的一對網紅夫婦,宣稱將不再買房,并且?guī)易∪諆r千元的酒店已一年之久。

此事經由@新浪熱點官方賬號發(fā)布后,便迅速在全社會引發(fā)關注,#一家8口住酒店稱很劃算準備住一輩子#的話題也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名,并引發(fā)了眾多官方媒體賬號的轉載和報道。

但和這次的“秦朗巴黎丟作業(yè)”事件類似,由于事件主人公身份是自媒體博主,且一家人長期住酒店的選擇也明顯違背常理,因此也被不少網友質疑為擺拍。

但即便如此,微博熱搜的編輯們似乎并不以為然,畢竟越違反常理的事件越容易吸引眼球,也正是達成流量KPI的絕佳機會,甚至不惜由官方親自下場,發(fā)起#你愿意不買房住酒店一輩子嗎#的話題討論,為該事件出圈再添了一把猛火。

這起鬧劇最后的結局,還是靠傳統(tǒng)媒體堅持著求真的底線,刨出了事件的真相,瀟湘晨報的記者幾經周折聯系上事件主人公,得到的答復是“(住酒店)從來都沒有想到會省錢,就只是覺得方便?!?/p>

當事人同時還承認,拍視頻就是為了漲粉。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謠言的真相被揭開之后,微博又通過官方賬號發(fā)布相關內容,將#一家8口長住酒店被質疑炒作#和#全家住酒店當事人稱拍視頻都是為漲粉#兩個話題送上熱搜??梢哉f是從事中到事后,一點沒把這事的熱度浪費。

除了社會新聞,更容易引發(fā)恐慌的健康類謠言也經常在微博熱搜上露面,比如去年12月18日,新浪系微博賬號“頭條新聞”主持話題 #濕發(fā)睡覺 致癌#,最高登熱搜榜第二。

到了12月31日,熱搜上又出現新話題#經常濕頭發(fā)睡覺致癌是假的#,內容中又提到“最近社交平臺上出現濕發(fā)致癌的謠言”。

如此反復的傳謠再辟謠,倒是為微博熱搜博取了更多的眼球,但是對于廣大微博用戶和網友來說,輿論場中卻總是充斥著被這樣人造的“新聞熱搜”,那些真正有公眾價值的東西勢必就會被壓縮生存空間。

央媒則把這類熱搜事件稱之為“新黃色新聞”,指責其純粹是對大眾趣味的無底線迎合。并表示“只有對嚴肅新聞的追求成為輿論主流,才能少一些‘秦朗巴黎丟作業(yè)’類事件占領熱榜,才能讓更多有價值的新聞與讀者相向而行?!?/p>

3、警惕“信息繭房”

類似于“秦朗巴黎丟作業(yè)”這樣的網絡熱門事件被反復炮制,并能夠長期盤踞在微博熱搜上,甚至引來一些網友蹭熱度刷流量,既讓人覺得無奈,又讓人感到失望。

澎湃新聞對此評論道:這就是我們當前輿論生態(tài)的某種常態(tài)。隨著短視頻、自媒體的興起,“新聞”的門檻被降低,“新聞生產”的定義也開始模糊。仔細想想,如今我們有多少所謂的熱點,其實就是雞零狗碎、真假難辨的“片段”——連新聞三要素都湊不全,所以只能稱之為“片段”。

公眾的認知水平有高低之分,顯然無法要求每個人都知道新聞三要素為何物,因此作為公眾傳播平臺,自然就有理由擔負起去偽存真的義務,而非為了流量,讓更多真相不明的事物成為熱搜上的常客。

1月底,由于股市連續(xù)幾日低迷不振,網上便風傳有人給上交所快遞去大便,上交所辦公場地所屬的物業(yè)工業(yè)也發(fā)通告要求嚴格檢查外賣,以防止有人投毒。

這條謠言實際上沒有任何權威信源,純屬捕風捉影,但詞條“上交所 外賣”依然登上微博熱搜,并很快沖到了榜4的位置。

同樣是在1月下旬,一條講述了用5斤車厘子做6寸蛋糕的視頻登上微博熱搜,閱讀量一度都能突破3億,但信源僅僅是“網友發(fā)帖”。

如果你是個微博重度用戶,對于這種讓人極度挑逗用戶情緒的熱搜話題一定不會陌生,乍一看以為是正兒八經的新聞報道,但仔細琢磨下來,又缺乏時間、具體地點和當事人的描述,細節(jié)更是語焉不詳,實則就是一條“三無新聞”。

更讓人惶恐的是,在這些話題頻頻登上微博熱搜的同時,仍不難看出有人工助推的痕跡,比如官方賬號的內容發(fā)布,同一媒體矩陣的集體轉發(fā)沖榜等。

如果大眾每天看到的所謂熱搜“新聞”,都是通過這樣的手段被統(tǒng)一制造出來,那么實則就是在建立一個巨大的微博式信息繭房,用戶所獲取到的內容,不僅毫無營養(yǎng)和信息增量,甚至連最基本的真實性都難以保證。回歸到社會責任層面,如果一切只追求流量效應,那么這種行為導向下所帶來的罪過,可就真的太大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