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林子人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賢人莊》

長江新世紀 |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22-10
《賢人莊》是作家尹學蕓的中短篇小說集,收錄了《一個人的風花雪月》《破陣子》《賢人莊》等作品。尹學蕓的小說大多落筆于薊州的“罕村”和“塤城”,講述當代鄉(xiāng)村的人情變化、生活瑣事。
在同名中篇《賢人莊》中,尹學蕓寫的是一個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明在由官方主導的城市化進程中徹底潰敗的故事:民風淳樸的賢人莊被拆遷,村民趙慶福被迫搬到了城里,不得不把一頭驢和全村的狗留在了拆遷后的廢棄場,并身體力行照料它們?!皠游锉Wo協(xié)會”的俞姐發(fā)動網(wǎng)絡力量進行動物救助,也讓賢人莊的拆遷事件迅速發(fā)酵,引起輿論關注。事態(tài)發(fā)展很快引起了官方的高度警覺,為撲滅輿情,行政力量開始積極介入,反而讓賢人莊的遺跡加速消失……
《黑書》

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1
在帕慕克的創(chuàng)作版圖中,1990年出版的《黑書》是一個里程碑。這本小說讓他在土耳其文學圈內備受爭議,同時也令他廣受讀者喜愛?!逗跁返墓适峦鈿な且徊總商叫≌f:律師卡利普的愛妻如夢不告而別,與如夢關系密切的同父異母兄長耶拉也離奇失蹤。為尋找如夢,卡利普開始在伊斯坦布爾的街頭漫游,關于如夢與耶拉的真相也在這個過程中徐徐展開。
在偵探小說的表象之下,帕慕克展現(xiàn)了他對土耳其歷史、文化、社會的敘述野心。小說的奇數(shù)章節(jié)敘述卡利普的尋覓過程,偶數(shù)章節(jié)則是耶拉的專欄文章。這些文章涉獵廣博,或講述奧斯曼帝國歷史故事,或研究侯魯非教派的文字之謎,或描摹伊斯坦布爾的景觀與生活,或闡釋古老波斯文學中的謎案。借助耶拉的專欄,帕慕克將現(xiàn)實故事、哲學思想、歷史傳說、夢境、寓言、童年回憶、政治諷刺、社會觀察等融合在一起。
本書中文譯本最早于2007年出版,此次再版對譯文進行了全新修訂,新版封面使用了帕慕克的畫作。
《新鍍金時代》

新經(jīng)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 2024-1
本書開篇,作者詹姆斯·克拉布特里講述了他于2013年年末在孟買當?shù)刈⒁獾降囊黄鹕衩剀嚨準录阂粋€深夜,一輛阿斯頓·馬丁失控追尾了一輛奧迪A4,車破損到無法駕駛,所幸無人身亡。奧迪車主表示,她看到從那輛超跑下來的是一個年輕男子,他迅速鉆進了跟隨其后的一輛SUV離開了車禍現(xiàn)場。很快,一位55歲的肥胖司機向警局投案自首,奧迪車主也在后續(xù)調查中改稱他就是肇事司機。克拉布特里發(fā)現(xiàn),盡管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這輛超跑屬于印度最富有的安巴尼家族,也對那位自首人士深表懷疑,但警方遲遲不肯推進調查,人們對頂級富豪的權力和影響力充滿敬畏。
在克拉布特里看來,這起事件就是當代印度政治經(jīng)濟狀況的某種縮影。在《新鍍金時代》一書中,他以1991年印度經(jīng)濟自由化改革為主軸,層層剖析了印度社會的內核——從許可證制度到市場經(jīng)濟,從封閉到對外開放的劇烈變動,從昂揚樂觀的美好時代到當下的危機。通過呈現(xiàn)億萬富豪、頂級政客、話題媒體人、假球運動員的大起大落,克拉布特里生動刻畫了時代弄潮兒的野心和恐懼。
詹姆斯·克拉布特里,英國作家、記者、政策分析師,先后畢業(yè)于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和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曾于2011-2016年擔任《金融時報》駐孟買分社社長,期間跟蹤和獨家采訪了眾多重要人物,深入探究了印度政府與企業(yè)共生的發(fā)展模式,以及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表象之下普通人的掙扎。他將印度的現(xiàn)狀與鍍金時代的美國加以對比并指出,印度如果希望像美國一樣突破19世紀的裙帶資本主義,就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國家能力”上。
《我們從未中產(chǎn)過:社會流動性如何誤導了我們》

藝文志eons |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4-1
法國思想家布魯諾·拉圖爾曾告誡稱“我們從未現(xiàn)代過”,人類學者豪道斯·魏斯則直言“我們從未中產(chǎn)過”。他認為,“中產(chǎn)階級”的概念風行各國卻意義含混,它被政客、發(fā)展機構、企業(yè)實體和營銷專家的積極宣揚,這一事實反映出“中產(chǎn)”亦是一種服務于特定目的的意識形態(tài)——“中產(chǎn)”強調的是我們的一種自負,它暗示了許多我們其實并不享有的權力,“調用這些權力并不是為了我們自身的目的,也不會帶來有利于我們的結果。”
魏斯認為,中產(chǎn)這一概念折射出資本主義制度發(fā)展至今如何裹挾了所有人且堅不可摧。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中產(chǎn)的概念支柱是“投資”,最被這一意識形態(tài)感召的人群是那些可以投入額外的工作、時間和其他資源來爭取未來幸福的勞動者。然而,由于資本主義在積累過程中不斷從人的身上吸收人力和物質資源,人總體上不得到投資的完整補償,因此總是會過度投資,又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孤立與競爭。
讀完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所謂的“東亞特征”(內卷)并不獨屬于東亞,也會更加理解“中產(chǎn)”這個標簽為何既被羨慕又被嘲笑,為何“中產(chǎn)”有時也是“精致利己主義者”的代名詞。
《鐵路現(xiàn)代性: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想象》

后浪 |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23-12
1876年6月30日,中國第一條營業(yè)性鐵路吳淞鐵路正式通車。由于這段鐵路的鋪設是由英商私下進行,直接挑戰(zhàn)了當時清政府拒絕發(fā)展鐵路的立場,遭到了清廷當局的嚴厲反對。運行16個月后,吳淞鐵路被清政府以28.5萬兩白銀買回,后由兩江總督沈葆楨下令拆除、廢置。
提及這段歷史,許多人傾向于將之視為晚清政府倒行逆施、未能積極擁抱現(xiàn)代趨勢的“罪證”,但在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學博士李思逸看來,這一事件提醒我們意識到:鐵路并非從一開始就與“現(xiàn)代性”綁定,作為一種想象性建構,現(xiàn)代性是在具體歷史情境中逐漸形成的。
在《鐵路現(xiàn)代性》一書中,李思逸以鐵路為切入點,通過分析1840-1937年鐵路進入中國之后引發(fā)的沖擊與適應,闡釋了中國現(xiàn)代性的建構過程。在本書中,你將了解到“鐵路”、“火車”這些名詞的由來,《點石齋畫報》如何呈現(xiàn)鐵路與火車,洋務運動中的鐵路論戰(zhàn),鐵路在孫中山的民族國家想象中占據(jù)何種位置,以及民國時期的鐵路旅行與文學書寫。學者李歐梵認為本書是文化研究領域的上佳之作,“文化研究存在兩大弊病,一是缺乏歷史的視野(因為只關心、追逐當前的熱門問題和流行學說),二是達不到哲學思辨應有的深度。李思逸現(xiàn)在終于彌補了這個缺陷,而且猶有過之——寫出了一本獨特的跨學科著作。”
《俄國來信》

望mountain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3-12
1839年7月10日,法國作家阿斯托爾夫·德·屈斯蒂納抵達圣彼得堡,此行是受到巴爾扎克的鼓勵,也是受到托克維爾的刺激——后者在1935年出版《論美國的民主》并獲得巨大贊譽。托克維爾在書中不情愿地承認美國模式不可避免的勝利,同為貴族和保守派的屈斯蒂納對此卻表示懷疑,想通過實地探訪俄國來否定這一觀點。從7月10日抵達圣彼得堡到10月1日回到柏林,他在俄國待了不到三個月,不會說俄語,而且旅行中一直受到俄國當局的保護和監(jiān)視。在此期間,他寫了三十幾封當時未能寄出的信,之后又添加了若干注釋,于1843年集結出版?!抖韲鴣硇拧穼ι郴识韲鴮V浦贫鹊母春吞攸c做出了意義深遠的分析,屈斯蒂納由此成為了研究俄國一位繞不開的作家。
“也許有人會指責我抱有成見,但永遠不會有人指責我故意隱瞞真相?!鼻沟偌{在自序中說。這位作家還講述了旅行的意義,以及一位旅行者應當以何種目光觀察陌生遠方,對今天的旅行者亦有借鑒意義。屈斯蒂納認為,兩種情感——對法國的愛和對人類的愛——一直影響著他的內心,“找到這兩種相互對立的塵世之愛的對象之間的平衡點,找到對祖國的愛和對人類的愛之間的平衡點,是所有高尚心靈的使命?!?/p>
《想象的博物館:珍奇室藝術史》

理想國 |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4-1
珍奇室(Cabinets of Curiosity)誕生于16世紀,指的是在西方博物學傳統(tǒng)之下,收藏家與藝術家陳列和展示其古玩與古董、標本與模型、工藝品與其他人造物的柜子乃至密室。在西方,珍奇室的誕生被藝術史學者視為現(xiàn)代博物館的原始雛形。《想象的博物館》從博物學傳統(tǒng)與藝術史維度出發(fā),梳理了從16世紀巴洛克藝術巔峰至19世紀立體主義與超現(xiàn)實主義萌發(fā)期的珍奇室發(fā)展史,以大量的圖像資料,呈現(xiàn)了珍奇室對自然探險與自然科學的促進,對藝術、電影、時尚等領域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以及對現(xiàn)代博物館建設奠定的基礎。
《想象的博物館》2002年首版面市,已于2011年、2019年兩度再版。本書作為博物學的重要著作,也對藝術策展、時尚設計、影視劇創(chuàng)作、模型手辦等領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已故著名服裝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2010春夏系列“柏拉圖的亞特蘭蒂斯”(Plato’s Atlantis, Spring/Summer 2010)將本書作為創(chuàng)意參考。曾執(zhí)導《地獄男爵》《潘神的迷宮》《水形物語》的知名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Guillermo del Toro)在其Netflix新劇《吉爾莫·德爾·托羅的奇思妙想》(Guillermo del Toro's Cabinet of Curiosities)的創(chuàng)作中也將本書列為視覺參考,并在片頭設計中直接體現(xiàn)。
《二進制改變世界:數(shù)字群英與科技秘史》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24-1
如今地球上有超過20億臺計算機,數(shù)十億普通人接入了互聯(lián)網(wǎng),我們似乎能通過網(wǎng)絡做任何事,但我們很容易忘記,就在五十年前,計算機、智能手機、數(shù)碼相機、互聯(lián)網(wǎng)這些構成當代生活不可或缺部分的東西都還不存在。即使是身處科技浪潮前沿的人,也未必預見到數(shù)字技術進步及其改變人類生活的步伐會如此之快。
本書作者克里斯蒂·伯恩提醒我們,數(shù)字技術看似“高大上”且無所不能,但它的創(chuàng)造者是許許多多的普通人,“最美好的明天是由我們所有人去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而要理解未來,我們就得回顧一下歷史?!北緯鴮⒂?和1組成的二進制——現(xiàn)代計算機使用的技術系統(tǒng)——的歷史追溯到19世紀。拜倫勛爵之女埃達·洛芙萊斯與數(shù)學家摯友查爾斯·巴貝奇構想了一種“可以準確地排列組合數(shù)值,用來處理字母或其他通用符號”的機器,這是人類對計算機的最初構想。此后的一百多年見證了不同的人在這一領域的接力探索,而我們都知道了這些嘗試為人類帶來了什么。
本書屬于“輕讀T文庫”,除了《二進制改變世界》,“T文庫”目前還包含《人與機器人》《哲學的100個基本》《數(shù)學只說10件事》《大腦只說10件事》《耶魯音樂小史》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