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消費并購買買買開始,誰會是中國的消費3g資本?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消費并購買買買開始,誰會是中國的消費3g資本?

消費仍然是好生意。

文|新消費智庫  焦逸夢

編輯|竺天

審核:Single

當今天我們談及消費投資時,資本的態(tài)度多半是:“誰還看消費啊?!?/p>

和如此消極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談消費并購的態(tài)度相對積極:一些消費品牌正在有意尋求并購對象,一些VC和PE也紛紛設立投行部,加大對并購板塊的投入……

184歲的快消巨頭寶潔就是通過不斷并購,抵御了各個經濟周期的風險,成長為如今這樣一個龐然大物。

消費仍然是好生意,不同時期則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如今,中國似乎迎來了一波新的消費并購浪潮。為什么在當今這個時代,并購熱了起來?并購過程中,又有哪些經驗可以參考?

新消費智庫和廣慧并購研究院院長、廣慧投資董事長、廣慧并購投資聯盟主席俞鐵成聊了聊。

為什么說現在是消費并購的好時機?

目前這個階段,中國消費市場最好的退出是并購?,F在也是消費并購時代的好時機。為何這么說?第一,消費企業(yè)“被限制”主板上市。

2023年2月,A股全面注冊制落地,隨之而來的是一則“證監(jiān)會對主板申報進行行業(yè)限制”的消息引起業(yè)內熱議。

擬主板上市的企業(yè)被分為四類,“限制類”為黃燈行業(yè),主要指的是餐飲、大眾消費等行業(yè)。通俗來說,只有真正的行業(yè)龍頭才能在主板上市。

實際情況也似乎印證了這一消息,今年已經有幾十家消費類IPO主動撤回材料,最近的11月有老娘舅、周六福、想念食品等IPO終止。第二,PE機構的5年回購期到了。

在一級市場中,回購是一種常見的退出方式。

PE機構在投資前,會與被投企業(yè)簽署協議,約定滿足一定條件,比如未能實現預期盈利、未能在規(guī)定期限實現IPO,PE機構有權要求被投企業(yè)回購PE機構所持股權,市場的回購價格一般是以8%-10%的投資利率作為標準。

前幾年消費投資大熱時,不少PE機構都投資了一批消費企業(yè)。如今“消費遇冷”,回購期也到了,而消費企業(yè)無法順利上市,經營狀況不佳,也無法承擔回購。

于是,尋求被并購,成了消費企業(yè)退出的一種方式。第三,消費遇冷,資產相對便宜。

并購是一個關系到買賣雙方的行為,前面講到的兩點似乎都是消費企業(yè)的“不得不”,其實對并購方來說,目前也是好時機。

在以前消費還比較熱的時候,消費企業(yè)價格比較高,對一些并購方如資本或上市企業(yè)來說,“下不了手”。

如今,當前資產“相對便宜”,并購方可以“抄底”,以較低的價格并購消費企業(yè)。

“現在的消費品公司如果市值做不到100億,可能也沒有大的基金關注,所以它也要通過并購去解決?!庇徼F成稱。第四,傳統(tǒng)消費企業(yè)“接班人”難尋

一些傳統(tǒng)消費企業(yè)在經過了過往的高速發(fā)展后,由于時代的變化,創(chuàng)始人難以跟上新的發(fā)展。

而“二代”不愿意接班,也找不到其他合適的接班人,力挽狂瀾,于是并購也自然成為了它們退出的方式。

正是以上種種原因,買賣雙方都有較為充分的并購理由,所以形成了一波消費并購浪潮。

“年凈利潤五千萬到一億元的消費企業(yè)最受歡迎!”

結合這幾年一些經典的并購案例,中國消費市場較好的退出方式可能就是并購,又快又準。

比如,2016年,好想你并購“百草味”,被稱為“國內零食界并購第一案”,好想你以發(fā)行股份以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支付9.6億元,拿下百草味全部股權。

三年后,面對休閑食品行業(yè)里三只松鼠、良品鋪子來勢洶洶,競爭日趨白熱化,好想你將百草味100%的股權賣給百事公司旗下百事飲料。當時的交易額為7.05億美元,即人民幣50億元。

而空刻意面也在估值大增之際,被寶立食品通過幾輪徹底并購。寶立食品在公告中提到,根據評估,空刻網絡全部股東權益價值3.51億元。

圖片來源:微博@Aimeter空刻

零食連鎖品牌“老婆大人”則在被頻傳倒閉之際,被上市公司萬辰集團以自有及自籌資金867.75萬元人民幣購買了“老婆大人”100%的股權。

當然也有失敗的并購案例。比如,“味精大王”蓮花健康擬以現金方式收購“自嗨鍋”不低于20%股權一事則終止了。

圖片來源:微博@自嗨鍋

根據公告,當時蓮花健康收購20%股權交易對價預計介于3億到6億元之間,溢價率約970%-2000%,而后因收購自嗨鍋溢價率較高收到了上交所問詢。

所以,當我們談及消費企業(yè)的并購一事時,人們最關注的就是如何能并購成功?消費企業(yè)怎樣能成為一個好的并購對象?俞鐵成告訴新消費智庫:“現在尋求并購最多的就是一年的凈利潤規(guī)模在5千萬以上、1個億以下的企業(yè)。

這個也是并購方最喜歡的類型,比如并購方要拿5億元收購,銀行貸款3億元,自己出2億,收購一個年利潤在5千萬到1億的企業(yè),還是比較劃算。年凈利潤一億以上的還是會尋求獨立上市。”

如何讓“資產”繼續(xù)“增值”,3G資本、KKR等并購巨頭有何經驗?

并購中,最大的風險則來自于管理團隊。當原有管理團隊套現退出,并購方該如何管理,才能使這個資產持續(xù)具備競爭力,持續(xù)創(chuàng)造利潤,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有安踏這種收購一個成功一個的企業(yè),把收購的企業(yè)扭虧為盈,并用7年實現集團營收100億到500億元的跨越。

也有通過“買買買”把自己虧進去的企業(yè),比如山東如意科技集團,十年對外投資高達400億元,曾頻繁收購海外奢侈品品牌,后來該公司累計被執(zhí)行金額超89.74億元。

那么,并購過程中,該怎樣更好避坑?我們先來看看,全世界的并購巨頭3G資本的經驗。

3G資本市值高達3000億美金,每年的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美金。3G資本投資收購了百威啤酒、漢堡王、卡夫亨氏,也和“股神”巴菲特多次合作收購知名企業(yè),多個頭部的食品飲料企業(yè)都在其麾下。

3G資本是3個巴西人做出來的,被稱為“三劍客”,他們從銀行投資到實業(yè)家,將收購的企業(yè),用其“三劍客”手術刀一般的精準改造方式,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

對管理團隊,他們一直秉持“精英體制”的思想,選用出身貧寒、聰明有強烈致富愿望的人才;員工工資低于行業(yè)標準,但獎金可以達到工資的四五倍;如果想要成為合伙人,新合伙人需要用70%的收入在兩三年內支付購買公司股份的費用。

此外,再加上巧用債務、精簡成本、制定高要求,并通過精英文化將戰(zhàn)略執(zhí)行下去,把這些運用在對控股企業(yè)的改造中,一度頗有成效。

但這種方式也并非百試百靈,這種管理方式建立在符合狼性文化的精英人才基礎上,對一些對金錢沒有狂熱態(tài)度的人來說,就不奏效。

來自美國的做杠桿收購起家的KKR,在私募和公開市場的存續(xù)管理總規(guī)模達到4790億美元,它也有一些自己的經驗。

比如在收購勁霸電池一案中,KKR聯合當時勁霸電池的管理層,以高于競爭對手5億美元的出價得到勁霸電池,并且其收購方案也利于勁霸電池管理層,給每一股股份分配五份股票期權,這樣管理層共有9.85%的股權。

在收購完成后,公司的現金流每年增長17%,隨后公司很快償還了收購產生的債務。其實,在中國也有一些做并購案例做得很漂亮的企業(yè)。

在電商的沖擊下,線下擁有2萬家門店、店員近10萬人的百麗國際面臨著業(yè)績下滑,直到2017年7月,高瓴資本成為百麗國際的第一股東。

高瓴資本帶領了120多位技術運營專家,對百麗國際進行數字化轉型。隨后2019年10月,百麗旗下的運動線業(yè)務滔博分拆上市,開盤當日的總市值567億元。當年高瓴資本和鼎暉投資一起收購百麗國際時,百麗國際總估值為531億港元。單憑品牌一個業(yè)務線的上市就收回了投資。

這里面涉及到的主要經驗,則是對百麗困于線上轉型時代時,高瓴資本開出的精準的藥方—數字化改革。

圖片來源:微博@BELLE_百麗

對中國對消費品企業(yè)來說,云月投資和弘章資本是兩個專注于中國消費品并購投資的企業(yè)。

1999年,云月投資進入中國,是一家專注并購消費品的美元基金,曾投資了牛頭牌,截止到2016年,17年投資了17個項目。

弘章資本成立于2012年,藍月亮、紫燕百味雞等上市公司都是它投資的,它更傾向于投資一些滿足民生需求的剛需品。

除了并購雙方最關心的價格,并購的投后管理對并購方也很重要,并沒有一成不變的經驗。

不管是3G資本的“精英人才企業(yè)文化”,還是KKR在一些案例中對原有管理層的充分尊重,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而如果是出于競爭需要的并購,則更有策略上的巨大區(qū)別,不一而足。

消費仍然是好生意

說到這里,其實,即便當下消費被唱衰,但毋庸置疑,消費仍然是好生意。第一,消費是韌性很強的領域。

即便是經濟持續(xù)衰退,老齡化嚴重的日本,在過去三十年內,消費仍保持著正增長。

據統(tǒng)計,美國總資產在1億美元以上的公司,近20年累計破產數量最低的是消費品,每年破產數量只有1-2家。

而最近拼多多市值超過阿里,成為“新王”的故事,更是驗證了消費的潛力,只不過重點變成了更為底層的大眾消費。第二,中國有14億人,基數大,而且有一定的消費能力,這是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市場。第三,中國的消費已呈現兩極分化。

這應該是個共識了。

身為老鳳祥的獨立董事,以及作為某服裝品牌第一輪投資人,見證其從300家店擴張到9000家店,并成功上市,俞鐵成在消費領域投資也頗有成果,他告訴新消費智庫:“中產階級的沒落使得中間生意不好做,消費品公司一定要做好定位,到底是做大眾消費還是做高端消費?

而且,在當前的形勢下,也有一些新機會。因為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邏輯。舉例來說,嬰兒出生率低,那未來圍繞老年人的消費,衣食住行就有了機會;再比如城市化進程到了一定程度,那鄉(xiāng)村振興是不是能有所作為。消費依然是很好的生意?!?/p>

新的周期開始了。

一波消費企業(yè)被并購掉,這不僅利于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也在加強一些產業(yè)資本的集約化進程,如今這個趨勢已經蔓延到消費領域的各個細分行業(yè),比如乳業(yè)、服裝、食品等等。

最后,留下一個思考,在中國消費領域里,未來會不會出現中國的“3G資本”?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消費并購買買買開始,誰會是中國的消費3g資本?

消費仍然是好生意。

文|新消費智庫  焦逸夢

編輯|竺天

審核:Single

當今天我們談及消費投資時,資本的態(tài)度多半是:“誰還看消費啊?!?/p>

和如此消極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談消費并購的態(tài)度相對積極:一些消費品牌正在有意尋求并購對象,一些VC和PE也紛紛設立投行部,加大對并購板塊的投入……

184歲的快消巨頭寶潔就是通過不斷并購,抵御了各個經濟周期的風險,成長為如今這樣一個龐然大物。

消費仍然是好生意,不同時期則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如今,中國似乎迎來了一波新的消費并購浪潮。為什么在當今這個時代,并購熱了起來?并購過程中,又有哪些經驗可以參考?

新消費智庫和廣慧并購研究院院長、廣慧投資董事長、廣慧并購投資聯盟主席俞鐵成聊了聊。

為什么說現在是消費并購的好時機?

目前這個階段,中國消費市場最好的退出是并購?,F在也是消費并購時代的好時機。為何這么說?第一,消費企業(yè)“被限制”主板上市。

2023年2月,A股全面注冊制落地,隨之而來的是一則“證監(jiān)會對主板申報進行行業(yè)限制”的消息引起業(yè)內熱議。

擬主板上市的企業(yè)被分為四類,“限制類”為黃燈行業(yè),主要指的是餐飲、大眾消費等行業(yè)。通俗來說,只有真正的行業(yè)龍頭才能在主板上市。

實際情況也似乎印證了這一消息,今年已經有幾十家消費類IPO主動撤回材料,最近的11月有老娘舅、周六福、想念食品等IPO終止。第二,PE機構的5年回購期到了。

在一級市場中,回購是一種常見的退出方式。

PE機構在投資前,會與被投企業(yè)簽署協議,約定滿足一定條件,比如未能實現預期盈利、未能在規(guī)定期限實現IPO,PE機構有權要求被投企業(yè)回購PE機構所持股權,市場的回購價格一般是以8%-10%的投資利率作為標準。

前幾年消費投資大熱時,不少PE機構都投資了一批消費企業(yè)。如今“消費遇冷”,回購期也到了,而消費企業(yè)無法順利上市,經營狀況不佳,也無法承擔回購。

于是,尋求被并購,成了消費企業(yè)退出的一種方式。第三,消費遇冷,資產相對便宜。

并購是一個關系到買賣雙方的行為,前面講到的兩點似乎都是消費企業(yè)的“不得不”,其實對并購方來說,目前也是好時機。

在以前消費還比較熱的時候,消費企業(yè)價格比較高,對一些并購方如資本或上市企業(yè)來說,“下不了手”。

如今,當前資產“相對便宜”,并購方可以“抄底”,以較低的價格并購消費企業(yè)。

“現在的消費品公司如果市值做不到100億,可能也沒有大的基金關注,所以它也要通過并購去解決。”俞鐵成稱。第四,傳統(tǒng)消費企業(yè)“接班人”難尋

一些傳統(tǒng)消費企業(yè)在經過了過往的高速發(fā)展后,由于時代的變化,創(chuàng)始人難以跟上新的發(fā)展。

而“二代”不愿意接班,也找不到其他合適的接班人,力挽狂瀾,于是并購也自然成為了它們退出的方式。

正是以上種種原因,買賣雙方都有較為充分的并購理由,所以形成了一波消費并購浪潮。

“年凈利潤五千萬到一億元的消費企業(yè)最受歡迎!”

結合這幾年一些經典的并購案例,中國消費市場較好的退出方式可能就是并購,又快又準。

比如,2016年,好想你并購“百草味”,被稱為“國內零食界并購第一案”,好想你以發(fā)行股份以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支付9.6億元,拿下百草味全部股權。

三年后,面對休閑食品行業(yè)里三只松鼠、良品鋪子來勢洶洶,競爭日趨白熱化,好想你將百草味100%的股權賣給百事公司旗下百事飲料。當時的交易額為7.05億美元,即人民幣50億元。

而空刻意面也在估值大增之際,被寶立食品通過幾輪徹底并購。寶立食品在公告中提到,根據評估,空刻網絡全部股東權益價值3.51億元。

圖片來源:微博@Aimeter空刻

零食連鎖品牌“老婆大人”則在被頻傳倒閉之際,被上市公司萬辰集團以自有及自籌資金867.75萬元人民幣購買了“老婆大人”100%的股權。

當然也有失敗的并購案例。比如,“味精大王”蓮花健康擬以現金方式收購“自嗨鍋”不低于20%股權一事則終止了。

圖片來源:微博@自嗨鍋

根據公告,當時蓮花健康收購20%股權交易對價預計介于3億到6億元之間,溢價率約970%-2000%,而后因收購自嗨鍋溢價率較高收到了上交所問詢。

所以,當我們談及消費企業(yè)的并購一事時,人們最關注的就是如何能并購成功?消費企業(yè)怎樣能成為一個好的并購對象?俞鐵成告訴新消費智庫:“現在尋求并購最多的就是一年的凈利潤規(guī)模在5千萬以上、1個億以下的企業(yè)。

這個也是并購方最喜歡的類型,比如并購方要拿5億元收購,銀行貸款3億元,自己出2億,收購一個年利潤在5千萬到1億的企業(yè),還是比較劃算。年凈利潤一億以上的還是會尋求獨立上市?!?/p>

如何讓“資產”繼續(xù)“增值”,3G資本、KKR等并購巨頭有何經驗?

并購中,最大的風險則來自于管理團隊。當原有管理團隊套現退出,并購方該如何管理,才能使這個資產持續(xù)具備競爭力,持續(xù)創(chuàng)造利潤,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有安踏這種收購一個成功一個的企業(yè),把收購的企業(yè)扭虧為盈,并用7年實現集團營收100億到500億元的跨越。

也有通過“買買買”把自己虧進去的企業(yè),比如山東如意科技集團,十年對外投資高達400億元,曾頻繁收購海外奢侈品品牌,后來該公司累計被執(zhí)行金額超89.74億元。

那么,并購過程中,該怎樣更好避坑?我們先來看看,全世界的并購巨頭3G資本的經驗。

3G資本市值高達3000億美金,每年的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美金。3G資本投資收購了百威啤酒、漢堡王、卡夫亨氏,也和“股神”巴菲特多次合作收購知名企業(yè),多個頭部的食品飲料企業(yè)都在其麾下。

3G資本是3個巴西人做出來的,被稱為“三劍客”,他們從銀行投資到實業(yè)家,將收購的企業(yè),用其“三劍客”手術刀一般的精準改造方式,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

對管理團隊,他們一直秉持“精英體制”的思想,選用出身貧寒、聰明有強烈致富愿望的人才;員工工資低于行業(yè)標準,但獎金可以達到工資的四五倍;如果想要成為合伙人,新合伙人需要用70%的收入在兩三年內支付購買公司股份的費用。

此外,再加上巧用債務、精簡成本、制定高要求,并通過精英文化將戰(zhàn)略執(zhí)行下去,把這些運用在對控股企業(yè)的改造中,一度頗有成效。

但這種方式也并非百試百靈,這種管理方式建立在符合狼性文化的精英人才基礎上,對一些對金錢沒有狂熱態(tài)度的人來說,就不奏效。

來自美國的做杠桿收購起家的KKR,在私募和公開市場的存續(xù)管理總規(guī)模達到4790億美元,它也有一些自己的經驗。

比如在收購勁霸電池一案中,KKR聯合當時勁霸電池的管理層,以高于競爭對手5億美元的出價得到勁霸電池,并且其收購方案也利于勁霸電池管理層,給每一股股份分配五份股票期權,這樣管理層共有9.85%的股權。

在收購完成后,公司的現金流每年增長17%,隨后公司很快償還了收購產生的債務。其實,在中國也有一些做并購案例做得很漂亮的企業(yè)。

在電商的沖擊下,線下擁有2萬家門店、店員近10萬人的百麗國際面臨著業(yè)績下滑,直到2017年7月,高瓴資本成為百麗國際的第一股東。

高瓴資本帶領了120多位技術運營專家,對百麗國際進行數字化轉型。隨后2019年10月,百麗旗下的運動線業(yè)務滔博分拆上市,開盤當日的總市值567億元。當年高瓴資本和鼎暉投資一起收購百麗國際時,百麗國際總估值為531億港元。單憑品牌一個業(yè)務線的上市就收回了投資。

這里面涉及到的主要經驗,則是對百麗困于線上轉型時代時,高瓴資本開出的精準的藥方—數字化改革。

圖片來源:微博@BELLE_百麗

對中國對消費品企業(yè)來說,云月投資和弘章資本是兩個專注于中國消費品并購投資的企業(yè)。

1999年,云月投資進入中國,是一家專注并購消費品的美元基金,曾投資了牛頭牌,截止到2016年,17年投資了17個項目。

弘章資本成立于2012年,藍月亮、紫燕百味雞等上市公司都是它投資的,它更傾向于投資一些滿足民生需求的剛需品。

除了并購雙方最關心的價格,并購的投后管理對并購方也很重要,并沒有一成不變的經驗。

不管是3G資本的“精英人才企業(yè)文化”,還是KKR在一些案例中對原有管理層的充分尊重,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而如果是出于競爭需要的并購,則更有策略上的巨大區(qū)別,不一而足。

消費仍然是好生意

說到這里,其實,即便當下消費被唱衰,但毋庸置疑,消費仍然是好生意。第一,消費是韌性很強的領域。

即便是經濟持續(xù)衰退,老齡化嚴重的日本,在過去三十年內,消費仍保持著正增長。

據統(tǒng)計,美國總資產在1億美元以上的公司,近20年累計破產數量最低的是消費品,每年破產數量只有1-2家。

而最近拼多多市值超過阿里,成為“新王”的故事,更是驗證了消費的潛力,只不過重點變成了更為底層的大眾消費。第二,中國有14億人,基數大,而且有一定的消費能力,這是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市場。第三,中國的消費已呈現兩極分化。

這應該是個共識了。

身為老鳳祥的獨立董事,以及作為某服裝品牌第一輪投資人,見證其從300家店擴張到9000家店,并成功上市,俞鐵成在消費領域投資也頗有成果,他告訴新消費智庫:“中產階級的沒落使得中間生意不好做,消費品公司一定要做好定位,到底是做大眾消費還是做高端消費?

而且,在當前的形勢下,也有一些新機會。因為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邏輯。舉例來說,嬰兒出生率低,那未來圍繞老年人的消費,衣食住行就有了機會;再比如城市化進程到了一定程度,那鄉(xiāng)村振興是不是能有所作為。消費依然是很好的生意。”

新的周期開始了。

一波消費企業(yè)被并購掉,這不僅利于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也在加強一些產業(yè)資本的集約化進程,如今這個趨勢已經蔓延到消費領域的各個細分行業(yè),比如乳業(yè)、服裝、食品等等。

最后,留下一個思考,在中國消費領域里,未來會不會出現中國的“3G資本”?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