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日漫創(chuàng)作者,到底看了多少中國古裝劇?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日漫創(chuàng)作者,到底看了多少中國古裝???

“還以為是國產動畫呢?!?/p>

文|ACGx

在日本ACG作品中,將多種文化背景或文化元素置于故事中早已是常態(tài)。其中,不少挪用中國文化要素的作品,諸如《中華小當家》《十二國記》《彩云國物語》總是能讓國內動漫愛好者倍感親切。

在日本,這些作品中的中國文化要素,被統(tǒng)稱為“中華風”。從上世紀50年代的動畫電影《白蛇傳》,到80年代的《龍珠》,再到90年代的《中華小當家》,千禧年后的《十二國記》《王者天下》,每一個時代都有蘊含中國文化元素的動漫作品為我們熟知。

在近幾年的女性題材作品中,對中國文化要素的挪用尤其明顯,比如去年的《后宮之烏》,以及最近依靠高質量PV引發(fā)了動漫愛好者討論的輕改動畫《藥屋少女的呢喃》(以下簡稱《藥屋少女》)。特別是后者,PV里古香古色的建筑、古典氣質的人物裝扮,讓原著粉絲欣喜無比。但同樣出現(xiàn)在評論區(qū)的,還有其他動漫愛好者對該作中國要素一鍋亂燉的不滿聲。

原作粉絲講故事,動畫觀眾看服飾

就《藥屋少女》動畫PV表現(xiàn)而言,畫面細節(jié)豐富,人物動作流暢、表情生動,可見制作經費較為充足。但對于國內動畫觀眾來說,一旦深究細節(jié),又處處都是紕漏。

起初,大部分觀眾都被PV中熟悉的紅墻和金頂寶殿所吸引,“這不是故宮嗎?。俊背闪酥貜吐首罡叩膹椖?。隨后眼尖的觀眾就認出,登場角色所穿著的服飾可以稱之為“唐宋明混搭風”,令人難以捉摸。對于觀眾們的疑惑,原作粉絲也悉心解答,表示故事背景參考了唐朝,后期還有名為李白的角色將會登場,但故事根本上是完全架空,并不具體指向某一朝代。

《藥屋少女》的原作對時代背景著墨并不多,大量內容都用于塑造角色。女主貓貓,一個性格沉穩(wěn),行事底線明確,癡迷藥理到以身試毒的“硬核狠人”。男主壬氏表面淡然平和,實則是個腹黑。二人作為搭檔,利用貓貓熟知的藥理知識破解了不少后宮迷案,故事外的讀者一邊被科普一邊被塞滿嘴“狗糧”。

雖然《藥屋少女》在國內是小眾作品,但它在日本輕小說領域卻是與《刀劍神域》《關于我轉生成為史萊姆的這檔事》同一量級的“大佬”,原作銷量在動畫化前就突破2000萬。原作小說曾進行過兩次漫畫改編,由于文字內容著重于描述人物關系與事件展開,漫畫在將服飾、建筑、道具等體現(xiàn)時代背景要素具象化的過程中,只能就只言片語進行聯(lián)想。

深挖漫畫細節(jié),毫無例外仍是中國元素一鍋燉。比如貓貓前期的服飾風格就在明代和宋代反復橫跳;再比如壬氏和其屬下同框時,一個身穿圓領袍,一個則是晉朝男子打扮。如果有漢服文化愛好者穿越到《藥屋少女》的世界,定會產生“今夕是何年?”的迷茫。這些現(xiàn)象在動畫中則被進一步放大。

將故事背景置于中國古代,而導致朝代不分、各朝文化元素亂燉的問題,其實在《十二國記》《彩云國物語》也存在。只是隨著近幾年漢服文化在年輕人中的流行與喜愛,他們對《藥屋少女》動畫中的“唐宋明混搭風”一目了然就并不意外了。

國產古裝劇——日本創(chuàng)作者的中國文化速成班

回顧以往日本ACG作品,《街頭霸王》中有扎著丸子頭、身著旗袍的春麗;《中華小當家》將麻婆豆腐等傳統(tǒng)菜肴玩出了花;鳥山明則在訪談中直言沒有《醉拳》就沒有《龍珠》。丸子頭、旗袍、中餐、功夫,這些要素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環(huán)境下進入日本大眾視野,一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符號,也理所當然地被應用在日本ACG內容創(chuàng)作中。

不過,當它們一再被內容創(chuàng)作濫用時,這些文化符號逐漸變得刻板,暴露出的其實是日本創(chuàng)作者對中國文化極為有限的認知。

如今在互聯(lián)網的普及下,日本大眾了解中國的方式更加多樣,新的文化符號也隨之出現(xiàn)。比如《LoveLive!Superstar??!》的中國角色唐可可就不是丸子頭,不穿旗袍,最愛食物是前幾年流行于日本的珍珠奶茶,而不是麻婆豆腐和小籠包。

相較之下,《藥屋少女》這類作品創(chuàng)作難度遠不止于運用幾個中國元素,想要填滿以中國古代為原型的故事背景,僅依靠創(chuàng)作者本身知識儲備顯然遠遠不夠。巧合的是,近年來國產影視內容出海作品數(shù)量與日俱增,其影響到的國家自然也包括日本。文化內容的媒介發(fā)生新一輪的變化,其蘊含的中國文化元素也對“中華風”內容創(chuàng)作產了新的刺激。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至2016年期間,出口至日本市場的國產影視劇多則十幾部,少則三四部,六年僅累計82部。但此后國產影視劇在日本市場迅速崛起。2022年1-10月,日本CS頻道的LaLaTV、BS11、銀河電視臺總共播出了181部國產影視劇,大大超過此前日本電視臺一年引入的國產影視劇數(shù)量。

對于國產影視劇,令日本觀眾印象深刻的便是其與本土影視內容差異化的故事劇情以及精致的服化道。其中《甄嬛傳》《瑯琊榜》《延禧攻略》《如懿傳》更是被反復播放。雖然國產影視劇故事背景同為架空,但仍會體現(xiàn)出時代背景特點,堪稱了解中國文化的“速成班”,以此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作既省時省力,又不必擔心受眾接受度。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流行日本的國產劇多以古裝女性題材為主,劇中各種服化道、背景設定,便成為不少日本女性題材動漫作品“借鑒”的對象。

例如漫畫家組合瀧口琳琳創(chuàng)作的《新再生緣》就與《好女春華》《女醫(yī)明妃傳》不乏相似之處。

再比如《黑執(zhí)事》夏爾與《延禧攻略》魏瓔珞云肩裝撞衫等等。

或許不難理解,將故事框架放到古代中國《藥屋少女》在進行漫畫、動畫改編時,將中國古裝劇里常見的元素進行混搭,一定程度上也與近幾年女性題材古裝劇大量出海到日本有關。

諸如這類小說普遍選擇架空背景,正是為了作者發(fā)揮想象力,盡情創(chuàng)作,這也是為何中華風作品通常會貼有“幻想”標簽。相對應的,其最好的食用方式也是當做普通奇幻故事。事實上國內大部分觀眾對這類作品都比較包容,除非和《藥屋少女》動畫一樣,在已知原作者曾確認作品創(chuàng)作是以中國為參考的前提下,仍舊在宣傳文案中使用“東洋舞臺”這類字眼,有意模糊作品風格基調。

這種“去中國化”的概念偷換,在國內觀眾看來毫無疑問是“雷區(qū)蹦迪”。除了國內動漫愛好者聚集的社交平臺,海外的推特也成了戰(zhàn)場,國內網友大舉“出征”,要求動畫制作組給個說法。期間還有持不同意見的日韓網友相繼加入,一時局面混亂無比。正片開播后,圍繞這部作品的畫風爭議,可能會更甚于劇情、人物。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日漫創(chuàng)作者,到底看了多少中國古裝???

“還以為是國產動畫呢?!?/p>

文|ACGx

在日本ACG作品中,將多種文化背景或文化元素置于故事中早已是常態(tài)。其中,不少挪用中國文化要素的作品,諸如《中華小當家》《十二國記》《彩云國物語》總是能讓國內動漫愛好者倍感親切。

在日本,這些作品中的中國文化要素,被統(tǒng)稱為“中華風”。從上世紀50年代的動畫電影《白蛇傳》,到80年代的《龍珠》,再到90年代的《中華小當家》,千禧年后的《十二國記》《王者天下》,每一個時代都有蘊含中國文化元素的動漫作品為我們熟知。

在近幾年的女性題材作品中,對中國文化要素的挪用尤其明顯,比如去年的《后宮之烏》,以及最近依靠高質量PV引發(fā)了動漫愛好者討論的輕改動畫《藥屋少女的呢喃》(以下簡稱《藥屋少女》)。特別是后者,PV里古香古色的建筑、古典氣質的人物裝扮,讓原著粉絲欣喜無比。但同樣出現(xiàn)在評論區(qū)的,還有其他動漫愛好者對該作中國要素一鍋亂燉的不滿聲。

原作粉絲講故事,動畫觀眾看服飾

就《藥屋少女》動畫PV表現(xiàn)而言,畫面細節(jié)豐富,人物動作流暢、表情生動,可見制作經費較為充足。但對于國內動畫觀眾來說,一旦深究細節(jié),又處處都是紕漏。

起初,大部分觀眾都被PV中熟悉的紅墻和金頂寶殿所吸引,“這不是故宮嗎?。俊背闪酥貜吐首罡叩膹椖?。隨后眼尖的觀眾就認出,登場角色所穿著的服飾可以稱之為“唐宋明混搭風”,令人難以捉摸。對于觀眾們的疑惑,原作粉絲也悉心解答,表示故事背景參考了唐朝,后期還有名為李白的角色將會登場,但故事根本上是完全架空,并不具體指向某一朝代。

《藥屋少女》的原作對時代背景著墨并不多,大量內容都用于塑造角色。女主貓貓,一個性格沉穩(wěn),行事底線明確,癡迷藥理到以身試毒的“硬核狠人”。男主壬氏表面淡然平和,實則是個腹黑。二人作為搭檔,利用貓貓熟知的藥理知識破解了不少后宮迷案,故事外的讀者一邊被科普一邊被塞滿嘴“狗糧”。

雖然《藥屋少女》在國內是小眾作品,但它在日本輕小說領域卻是與《刀劍神域》《關于我轉生成為史萊姆的這檔事》同一量級的“大佬”,原作銷量在動畫化前就突破2000萬。原作小說曾進行過兩次漫畫改編,由于文字內容著重于描述人物關系與事件展開,漫畫在將服飾、建筑、道具等體現(xiàn)時代背景要素具象化的過程中,只能就只言片語進行聯(lián)想。

深挖漫畫細節(jié),毫無例外仍是中國元素一鍋燉。比如貓貓前期的服飾風格就在明代和宋代反復橫跳;再比如壬氏和其屬下同框時,一個身穿圓領袍,一個則是晉朝男子打扮。如果有漢服文化愛好者穿越到《藥屋少女》的世界,定會產生“今夕是何年?”的迷茫。這些現(xiàn)象在動畫中則被進一步放大。

將故事背景置于中國古代,而導致朝代不分、各朝文化元素亂燉的問題,其實在《十二國記》《彩云國物語》也存在。只是隨著近幾年漢服文化在年輕人中的流行與喜愛,他們對《藥屋少女》動畫中的“唐宋明混搭風”一目了然就并不意外了。

國產古裝劇——日本創(chuàng)作者的中國文化速成班

回顧以往日本ACG作品,《街頭霸王》中有扎著丸子頭、身著旗袍的春麗;《中華小當家》將麻婆豆腐等傳統(tǒng)菜肴玩出了花;鳥山明則在訪談中直言沒有《醉拳》就沒有《龍珠》。丸子頭、旗袍、中餐、功夫,這些要素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環(huán)境下進入日本大眾視野,一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符號,也理所當然地被應用在日本ACG內容創(chuàng)作中。

不過,當它們一再被內容創(chuàng)作濫用時,這些文化符號逐漸變得刻板,暴露出的其實是日本創(chuàng)作者對中國文化極為有限的認知。

如今在互聯(lián)網的普及下,日本大眾了解中國的方式更加多樣,新的文化符號也隨之出現(xiàn)。比如《LoveLive!Superstar??!》的中國角色唐可可就不是丸子頭,不穿旗袍,最愛食物是前幾年流行于日本的珍珠奶茶,而不是麻婆豆腐和小籠包。

相較之下,《藥屋少女》這類作品創(chuàng)作難度遠不止于運用幾個中國元素,想要填滿以中國古代為原型的故事背景,僅依靠創(chuàng)作者本身知識儲備顯然遠遠不夠。巧合的是,近年來國產影視內容出海作品數(shù)量與日俱增,其影響到的國家自然也包括日本。文化內容的媒介發(fā)生新一輪的變化,其蘊含的中國文化元素也對“中華風”內容創(chuàng)作產了新的刺激。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至2016年期間,出口至日本市場的國產影視劇多則十幾部,少則三四部,六年僅累計82部。但此后國產影視劇在日本市場迅速崛起。2022年1-10月,日本CS頻道的LaLaTV、BS11、銀河電視臺總共播出了181部國產影視劇,大大超過此前日本電視臺一年引入的國產影視劇數(shù)量。

對于國產影視劇,令日本觀眾印象深刻的便是其與本土影視內容差異化的故事劇情以及精致的服化道。其中《甄嬛傳》《瑯琊榜》《延禧攻略》《如懿傳》更是被反復播放。雖然國產影視劇故事背景同為架空,但仍會體現(xiàn)出時代背景特點,堪稱了解中國文化的“速成班”,以此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作既省時省力,又不必擔心受眾接受度。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流行日本的國產劇多以古裝女性題材為主,劇中各種服化道、背景設定,便成為不少日本女性題材動漫作品“借鑒”的對象。

例如漫畫家組合瀧口琳琳創(chuàng)作的《新再生緣》就與《好女春華》《女醫(yī)明妃傳》不乏相似之處。

再比如《黑執(zhí)事》夏爾與《延禧攻略》魏瓔珞云肩裝撞衫等等。

或許不難理解,將故事框架放到古代中國《藥屋少女》在進行漫畫、動畫改編時,將中國古裝劇里常見的元素進行混搭,一定程度上也與近幾年女性題材古裝劇大量出海到日本有關。

諸如這類小說普遍選擇架空背景,正是為了作者發(fā)揮想象力,盡情創(chuàng)作,這也是為何中華風作品通常會貼有“幻想”標簽。相對應的,其最好的食用方式也是當做普通奇幻故事。事實上國內大部分觀眾對這類作品都比較包容,除非和《藥屋少女》動畫一樣,在已知原作者曾確認作品創(chuàng)作是以中國為參考的前提下,仍舊在宣傳文案中使用“東洋舞臺”這類字眼,有意模糊作品風格基調。

這種“去中國化”的概念偷換,在國內觀眾看來毫無疑問是“雷區(qū)蹦迪”。除了國內動漫愛好者聚集的社交平臺,海外的推特也成了戰(zhàn)場,國內網友大舉“出征”,要求動畫制作組給個說法。期間還有持不同意見的日韓網友相繼加入,一時局面混亂無比。正片開播后,圍繞這部作品的畫風爭議,可能會更甚于劇情、人物。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