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思想界 | 哈潑斯公開信引發(fā)爭議:對相反意見的不寬容是否正在扼殺公共辯論?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思想界 | 哈潑斯公開信引發(fā)爭議:對相反意見的不寬容是否正在扼殺公共辯論?

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guān)注由153位文化人士簽署的《一封關(guān)于公正與公開辯論的信》和電影版音樂劇《漢密爾頓》。

記者 | 陳佳靖

編輯 | 黃月

『思想界』欄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周被熱議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為大家展現(xiàn)聚焦于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沖突。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guān)注由153位文化人士簽署的《一封關(guān)于公正與公開辯論的信》和電影版音樂劇《漢密爾頓》。

《一封關(guān)于公正和公共辯論的信》:政治正確將走向何方?

近日,隨著反種族歧視運動在全美蔓延,越來越多的公眾人物開始站住來呼吁人們正視少數(shù)族裔面臨的社會不公,并承諾將改變由白人主導藝術(shù)和學術(shù)機構(gòu)的現(xiàn)狀。然而,美國《哈潑斯雜志》(Harper's Magazine)于7月7日刊登的一篇題為《一封關(guān)于公正和公開辯論的信》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迅速在社交網(wǎng)絡(luò)發(fā)酵。這封公開信由153名藝術(shù)家、作家和學者共同簽署,其中包括知名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學者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女權(quán)主義活動家格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以及近日因發(fā)表有關(guān)跨性別群體的言論而備受爭議的《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羅琳。

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

首先,這封信肯定了目前人們“對種族歧視和社會不公的強烈抗議”以及“對警方進行早就該有的改革”,但隨即指出,這種必要的訴求也使得一種“不寬容的氣氛”正在社會蔓延,而這“很可能削弱我們公共辯論的傳統(tǒng)和對差異性的包容,甚至導致意識形態(tài)的一致性”。支持者們認為,如今,對相反意見的不寬容,公開羞辱和排斥的流行,以及把復雜的政策問題消解于盲目的道德確定性的傾向普遍存在于公共話題的討論中,這不僅有損自由社會的命脈,也會削弱每個公民的民主參與的能力。因此,公開信強調(diào),人們應(yīng)當認識到反對言論的價值,保留善意爭論的可能,“淘汰不好的想法應(yīng)當依靠曝光、爭論和說服,而不是逼它們噤聲和消失。”

這封信的發(fā)起人,《哈潑斯雜志》專欄作家托馬斯·查特頓·威廉姆斯(Thomas Chatterton Williams)對《紐約時報》表示,他不希望人們將這封信視為對抗議活動作出的反應(yīng)。對他來說,發(fā)起這封信的原因很清楚:“這是在捍衛(wèi)人們能夠自由地發(fā)言和思考,而不用擔心懲罰或報復;是在保護人們有權(quán)提出不同意見,而不必擔心自己的工作?!蓖匪固岬搅艘恍┚唧w的事件,譬如前不久美國國家書評獎委員會(National Book Critics)超過半數(shù)的董事會成員因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聲明而辭職,美國詩歌基金會也發(fā)生了類似的事件,此外還有公司職員因在社交網(wǎng)絡(luò)上的不當發(fā)言而被解雇。

《哈潑斯雜志》公開信頁面

威廉姆斯特別指出,這封信由一群多元的聯(lián)名者簽署的,其中包括黑人思想家、穆斯林思想家、猶太思想家,跨性別者和同性戀者,老人和年輕人,右翼和左翼。他希望這能反映出,信中提倡的價值觀是廣泛存在且為不同的人群所共有的。

然而,這封信在公開發(fā)表后還是迅速招致了各方的批評。《洛杉磯時報》的一篇評論指出,信中模糊的指向性和缺乏具體細節(jié)是它受到猛烈抨擊的原因。從人們混雜的回應(yīng)中可以看出,一些人認為這封信是對抗議活動的批評,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是對網(wǎng)絡(luò)欺凌、暴民統(tǒng)治和數(shù)字挖掘的必要糾正,還有人將其視為對J.K.羅琳及其性別觀念的支持。這些爭論說明,公開信試圖討論的“反自由主義”的社會風險并沒有像其所說的具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反而,在一場全球流行病和一場反對執(zhí)法部門長期的種族暴行的全球起義中,讓人們嚴肅地談?wù)摗叭∠幕保╟ancel culture)的道德和社會風險顯得不合時宜?!按颐ψ龀雠袛嗫赡苁且患膳碌氖虑?,但堅持‘凡事都有兩面性’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弊髡邔懙?。

《衛(wèi)報》專欄作家Nesrine Malik也表示,對“取消文化”的擔憂顯然是這封信的主旨(即使信中沒有提出這一概念),但它將幾種不同的現(xiàn)象置于同一個貶損的標簽之下,難免令人感到困惑。更何況,在譴責“取消文化”之前,這封信甚至沒能對“取消文化”建立一個一致的定義。另一方面,正如《衛(wèi)報》專欄作家Jonathan Freedland所說,有關(guān)言論自由的爭論早已不是新鮮事,而這封信就像許多公開信一樣,是對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實際上是顯而易見的——一份沒什么開創(chuàng)性的文本。但Freedland也指出,這封信沒有被當作是一種陳詞濫調(diào),而是引起了爭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文本底部列出了簽署者的名字。有一個名字尤其引起了人們的憤怒:J.K.羅琳。很多人認為她不應(yīng)該被包括在這樣的聲明中,因為她的觀點已經(jīng)將她置于可接受的話語范圍之外。

J.K.羅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事實上,針對簽名者的負面言論并不少見。一些批評者認為,簽署這封信的大部分人擁有“比多數(shù)人更大的平臺和更多的資源”,他們并沒有被噤聲的危險。一位用戶在Twitter上寫道:“如果不是因為有一部分簽名者最近也做了他們在信中應(yīng)該反對的有害行為,我會認真對待哈潑斯的信?!?/p>

或許正因如此,在公開信發(fā)表當日,至少有兩名簽名者公開表示與該信件保持距離。作家詹妮弗·芬尼·博伊蘭(Jennifer Finney Boylan)在Twitter上表示:“不知道還有誰在這封信上簽了名。我認為我是在支持一個盡管言辭模糊,但善意的、反對網(wǎng)絡(luò)羞辱的信息。我愿意承擔這封信導致的后果,對此我感到很抱歉?!绷硪晃缓灻?,歷史學家Kerri Greenidge則直接聲明她不支持這封信,并要求《哈潑斯雜志》撤回簽名。

作家詹妮弗·芬尼·博伊蘭在Twitter上表示歉意

對此,威廉姆斯回應(yīng)道,這份文件的簽名者是“贊同信中所闡述的觀點,而不是每個共同簽名者在生命的每個階段所持有的所有觀點”。另一位簽名者、斯坦福大學法學教授理查德·湯普森·福特(Richard Thompson Ford)也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他簽名并不是為了支持或捍衛(wèi)其他簽名者所說、所寫或所做的一切。他補充說:“我們同意這封信的內(nèi)容,但毫無疑問在很多其他事情上存在分歧?!?/p>

電影版音樂劇《漢密爾頓》:顛覆白人角色傳統(tǒng)敘事了嗎?

受疫情影響,原定于2021年10月上映的電影版音樂劇《漢密爾頓》改為在今年7月3日上線Disney+。過去的十天內(nèi),該劇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也引發(fā)了音樂劇迷們對整部劇的編劇、作曲以及人物設(shè)定等方面的討論。

《漢密爾頓》取材于美國開國元勛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人生經(jīng)歷,講述了漢密爾頓如何一步步從一個移民美國的孤兒成為華盛頓的左膀右臂,也讓觀眾見證了一段美國獨立戰(zhàn)爭前后的歷史。該劇于2015年首次登上百老匯的理查德·羅杰斯大劇院,2016年6月被制作成影片。與傳統(tǒng)音樂劇不同,《漢密爾頓》以嘻哈、爵士樂、藍調(diào)和百老匯的音樂為特色,對歷史做出了全新的演繹,而編劇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在選角的種族和膚色上的突破性做法,也使得這部劇對美國文化、政治和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在音樂方面,公眾號“北青藝評”的文章指出,《漢密爾頓》雖不是第一部將嘻哈用于百老匯音樂劇的作品,但它的特殊之處在于,它能夠?qū)⒁晕橹鞯臅r尚曲風與百老匯的重戲劇表現(xiàn)進行縝密的內(nèi)在承接,這得益于米蘭達年輕化的音樂品味和對百老匯音樂傳統(tǒng)的深入認知。普通人對百老匯音樂劇的認知,往往停留在它的舞蹈場面、抒情甚至煽情的旋律、男歡女愛的題材等,但《漢密爾頓》對音樂的運用顯然不只是為了舞蹈或抒情,而是用來講述故事和描寫人物的。譬如,劇中的開場曲就將原著中一百多頁的內(nèi)容高度濃縮為一段四分多鐘的說唱,這與那些想靠拼湊流行樂吸引年輕觀眾的劇作截然不同。

電影版音樂劇《漢密爾頓》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新京報》也在點評《漢密爾頓》時強調(diào)了米蘭達在編曲上的別出心裁。作者注意到,米蘭達給劇中每個角色都配有不同風格的嘻哈音樂,以符合人設(shè)。例如,對于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喬治·華盛頓,他“饒舌的時候是一板一眼,像個節(jié)拍器一樣,因為那種風格和他的思考方式很相似”;而法國貴族拉法耶特的饒舌節(jié)奏則經(jīng)過了從簡單到高速的轉(zhuǎn)變,因為他在劇情中有一個琢磨的過程??焖俚奈?jié)奏和海量的歌詞內(nèi)容使《漢密爾頓》可以在短短幾十秒內(nèi)蘊藏大量典故,引人回味。

另一方面,米蘭達在劇中安排多位非裔和拉丁裔演員扮演白人角色(例如三位美國國父漢密爾頓、杰弗遜、華盛頓)的做法也備受矚目。“澎湃新聞”作者阿水指出,《漢密爾頓》最大的創(chuàng)舉就是以“篡改”部分歷史真實為代價,由少數(shù)族裔扮演白人歷史人物,用他們的語言和音樂講故事。雖然美國的開國元勛們是白皮膚的精英,但精神和氣質(zhì)上卻與少數(shù)族裔演員和黑人音樂的旺盛生命力相通,反而是跟百老匯的精致高雅有隔閡,而更為街頭的嘻哈樂也比傳統(tǒng)音樂劇的語言更接近移民的面貌。

米蘭達本人也承認,使用有色人種演員來講述白人的故事是他刻意為之,因為這樣“看起來更像美國現(xiàn)在的樣子”。在接受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采訪時,百老匯導演巴約克·李也稱贊了《漢密爾頓》演員陣容帶給百老匯的影響:“《漢密爾頓》為百老匯帶來了難得一見的多樣性。放在以前,讓非裔黑人演喬治·華盛頓、波多黎各人演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是難以想象的,他打開了一個新世界。”正如文章指出的,《漢密爾頓》的特殊編排所傳達出的價值觀和政治意涵早已突破了音樂劇領(lǐng)域,特別是在當下美國反種族歧視的浪潮中,人們看到它講述的歷史和社會現(xiàn)實相互交錯——劇組演員的種族多元化,暗示了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是美國各族裔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但漢密爾頓等人建國初的夢想與信條,與當今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導致的全國性示威構(gòu)成了巨大的反差。

電影版音樂劇《漢密爾頓》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但僅就人物和劇情而言,《漢密爾頓》顛覆白人角色傳統(tǒng)敘事的做法并非無懈可擊。《紐約時報》作者Maya Phillips就注意到,正是由于《漢密爾頓》使用有色人種出演白人角色,它也不得不根據(jù)演員陣容改變故事的講述方式,而這部劇的問題之一就是它忽略了劇中主要人物與奴隸制的關(guān)系。Twiiter上也有不少批評者提醒人們不要因為這部劇獲得好評而過度美化一些歷史人物,忘記了許多開國元勛都是奴隸主的事實。

在文章中,Maya Phillips也談到了“無膚色差別選角”(colorblind casting)在現(xiàn)實中執(zhí)行的困難?!盁o膚色差別選角的麻煩可能不是演員本身,而是演員可能會抹去重新塑造的角色的身份?!弊髡哒J為,無論在動畫、電視劇、電影還是舞臺上,完全忽略演員的種族身份、將所有經(jīng)驗都視為可轉(zhuǎn)化的,很難不造成與現(xiàn)實的偏差。事實上,無膚色差別選角也不能讓有色人種在螢?zāi)簧系玫秸嬲钠降?,真正有效的做法是讓他們進入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機構(gòu),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而不僅僅是為他們改編的故事。

參考資料:

Artists and Writers Warn of an ‘Intolerant Climate.’ Reaction Is Swift.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7/arts/harpers-letter.html

Column: ‘Cancel culture’ is not the problem. The Harper’s letter is

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story/2020-07-09/cancel-culture-harpers-letter

Is free speech under threat from 'cancel culture'? Four writers respond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0/jul/08/is-free-speech-under-threat-cancel-culture-writers-respond

Letter signed by J.K. Rowling, Noam Chomsky warning of stifled free speech draws mixed reviews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2020/07/08/letter-harpers-free-speech/

《阿特伍德等153位文化名人發(fā)表公開信,呼吁警惕公共辯論中的審查風氣》

http://www.learnwithfaith.com/article/4650785.html

《<漢密爾頓>“上線”豆瓣評分9.7,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看到了》

https://mp.weixin.qq.com/s/U3heuZ1Cs-Uq5nK5xww_zA

《我們這一代最好的音樂劇,揭秘9.6分神作<漢密爾頓>》

https://mp.weixin.qq.com/s/1FjBqteP7Teoip1g9BWbgg

《過去的歷史,今天的敘事:音樂劇<漢密爾頓>暗含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http://www.learnwithfaith.com/article/4632654.html

《<漢密爾頓>:一部偉大的音樂劇,終于飛入尋常百姓家》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175270

‘Hamilton,’ ‘The Simpsons’ and the Problem With Colorblind Casting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8/arts/television/hamilton-colorblind-casting.html

未經(jīng)正式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本文,侵權(quán)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思想界 | 哈潑斯公開信引發(fā)爭議:對相反意見的不寬容是否正在扼殺公共辯論?

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guān)注由153位文化人士簽署的《一封關(guān)于公正與公開辯論的信》和電影版音樂劇《漢密爾頓》。

記者 | 陳佳靖

編輯 | 黃月

『思想界』欄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周被熱議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為大家展現(xiàn)聚焦于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沖突。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guān)注由153位文化人士簽署的《一封關(guān)于公正與公開辯論的信》和電影版音樂劇《漢密爾頓》。

《一封關(guān)于公正和公共辯論的信》:政治正確將走向何方?

近日,隨著反種族歧視運動在全美蔓延,越來越多的公眾人物開始站住來呼吁人們正視少數(shù)族裔面臨的社會不公,并承諾將改變由白人主導藝術(shù)和學術(shù)機構(gòu)的現(xiàn)狀。然而,美國《哈潑斯雜志》(Harper's Magazine)于7月7日刊登的一篇題為《一封關(guān)于公正和公開辯論的信》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迅速在社交網(wǎng)絡(luò)發(fā)酵。這封公開信由153名藝術(shù)家、作家和學者共同簽署,其中包括知名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學者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女權(quán)主義活動家格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以及近日因發(fā)表有關(guān)跨性別群體的言論而備受爭議的《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羅琳。

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

首先,這封信肯定了目前人們“對種族歧視和社會不公的強烈抗議”以及“對警方進行早就該有的改革”,但隨即指出,這種必要的訴求也使得一種“不寬容的氣氛”正在社會蔓延,而這“很可能削弱我們公共辯論的傳統(tǒng)和對差異性的包容,甚至導致意識形態(tài)的一致性”。支持者們認為,如今,對相反意見的不寬容,公開羞辱和排斥的流行,以及把復雜的政策問題消解于盲目的道德確定性的傾向普遍存在于公共話題的討論中,這不僅有損自由社會的命脈,也會削弱每個公民的民主參與的能力。因此,公開信強調(diào),人們應(yīng)當認識到反對言論的價值,保留善意爭論的可能,“淘汰不好的想法應(yīng)當依靠曝光、爭論和說服,而不是逼它們噤聲和消失?!?/p>

這封信的發(fā)起人,《哈潑斯雜志》專欄作家托馬斯·查特頓·威廉姆斯(Thomas Chatterton Williams)對《紐約時報》表示,他不希望人們將這封信視為對抗議活動作出的反應(yīng)。對他來說,發(fā)起這封信的原因很清楚:“這是在捍衛(wèi)人們能夠自由地發(fā)言和思考,而不用擔心懲罰或報復;是在保護人們有權(quán)提出不同意見,而不必擔心自己的工作。”威廉姆斯提到了一些具體的事件,譬如前不久美國國家書評獎委員會(National Book Critics)超過半數(shù)的董事會成員因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聲明而辭職,美國詩歌基金會也發(fā)生了類似的事件,此外還有公司職員因在社交網(wǎng)絡(luò)上的不當發(fā)言而被解雇。

《哈潑斯雜志》公開信頁面

威廉姆斯特別指出,這封信由一群多元的聯(lián)名者簽署的,其中包括黑人思想家、穆斯林思想家、猶太思想家,跨性別者和同性戀者,老人和年輕人,右翼和左翼。他希望這能反映出,信中提倡的價值觀是廣泛存在且為不同的人群所共有的。

然而,這封信在公開發(fā)表后還是迅速招致了各方的批評。《洛杉磯時報》的一篇評論指出,信中模糊的指向性和缺乏具體細節(jié)是它受到猛烈抨擊的原因。從人們混雜的回應(yīng)中可以看出,一些人認為這封信是對抗議活動的批評,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是對網(wǎng)絡(luò)欺凌、暴民統(tǒng)治和數(shù)字挖掘的必要糾正,還有人將其視為對J.K.羅琳及其性別觀念的支持。這些爭論說明,公開信試圖討論的“反自由主義”的社會風險并沒有像其所說的具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反而,在一場全球流行病和一場反對執(zhí)法部門長期的種族暴行的全球起義中,讓人們嚴肅地談?wù)摗叭∠幕保╟ancel culture)的道德和社會風險顯得不合時宜?!按颐ψ龀雠袛嗫赡苁且患膳碌氖虑?,但堅持‘凡事都有兩面性’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弊髡邔懙馈?/p>

《衛(wèi)報》專欄作家Nesrine Malik也表示,對“取消文化”的擔憂顯然是這封信的主旨(即使信中沒有提出這一概念),但它將幾種不同的現(xiàn)象置于同一個貶損的標簽之下,難免令人感到困惑。更何況,在譴責“取消文化”之前,這封信甚至沒能對“取消文化”建立一個一致的定義。另一方面,正如《衛(wèi)報》專欄作家Jonathan Freedland所說,有關(guān)言論自由的爭論早已不是新鮮事,而這封信就像許多公開信一樣,是對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實際上是顯而易見的——一份沒什么開創(chuàng)性的文本。但Freedland也指出,這封信沒有被當作是一種陳詞濫調(diào),而是引起了爭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文本底部列出了簽署者的名字。有一個名字尤其引起了人們的憤怒:J.K.羅琳。很多人認為她不應(yīng)該被包括在這樣的聲明中,因為她的觀點已經(jīng)將她置于可接受的話語范圍之外。

J.K.羅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事實上,針對簽名者的負面言論并不少見。一些批評者認為,簽署這封信的大部分人擁有“比多數(shù)人更大的平臺和更多的資源”,他們并沒有被噤聲的危險。一位用戶在Twitter上寫道:“如果不是因為有一部分簽名者最近也做了他們在信中應(yīng)該反對的有害行為,我會認真對待哈潑斯的信。”

或許正因如此,在公開信發(fā)表當日,至少有兩名簽名者公開表示與該信件保持距離。作家詹妮弗·芬尼·博伊蘭(Jennifer Finney Boylan)在Twitter上表示:“不知道還有誰在這封信上簽了名。我認為我是在支持一個盡管言辭模糊,但善意的、反對網(wǎng)絡(luò)羞辱的信息。我愿意承擔這封信導致的后果,對此我感到很抱歉?!绷硪晃缓灻?,歷史學家Kerri Greenidge則直接聲明她不支持這封信,并要求《哈潑斯雜志》撤回簽名。

作家詹妮弗·芬尼·博伊蘭在Twitter上表示歉意

對此,威廉姆斯回應(yīng)道,這份文件的簽名者是“贊同信中所闡述的觀點,而不是每個共同簽名者在生命的每個階段所持有的所有觀點”。另一位簽名者、斯坦福大學法學教授理查德·湯普森·福特(Richard Thompson Ford)也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他簽名并不是為了支持或捍衛(wèi)其他簽名者所說、所寫或所做的一切。他補充說:“我們同意這封信的內(nèi)容,但毫無疑問在很多其他事情上存在分歧?!?/p>

電影版音樂劇《漢密爾頓》:顛覆白人角色傳統(tǒng)敘事了嗎?

受疫情影響,原定于2021年10月上映的電影版音樂劇《漢密爾頓》改為在今年7月3日上線Disney+。過去的十天內(nèi),該劇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也引發(fā)了音樂劇迷們對整部劇的編劇、作曲以及人物設(shè)定等方面的討論。

《漢密爾頓》取材于美國開國元勛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人生經(jīng)歷,講述了漢密爾頓如何一步步從一個移民美國的孤兒成為華盛頓的左膀右臂,也讓觀眾見證了一段美國獨立戰(zhàn)爭前后的歷史。該劇于2015年首次登上百老匯的理查德·羅杰斯大劇院,2016年6月被制作成影片。與傳統(tǒng)音樂劇不同,《漢密爾頓》以嘻哈、爵士樂、藍調(diào)和百老匯的音樂為特色,對歷史做出了全新的演繹,而編劇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在選角的種族和膚色上的突破性做法,也使得這部劇對美國文化、政治和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在音樂方面,公眾號“北青藝評”的文章指出,《漢密爾頓》雖不是第一部將嘻哈用于百老匯音樂劇的作品,但它的特殊之處在于,它能夠?qū)⒁晕橹鞯臅r尚曲風與百老匯的重戲劇表現(xiàn)進行縝密的內(nèi)在承接,這得益于米蘭達年輕化的音樂品味和對百老匯音樂傳統(tǒng)的深入認知。普通人對百老匯音樂劇的認知,往往停留在它的舞蹈場面、抒情甚至煽情的旋律、男歡女愛的題材等,但《漢密爾頓》對音樂的運用顯然不只是為了舞蹈或抒情,而是用來講述故事和描寫人物的。譬如,劇中的開場曲就將原著中一百多頁的內(nèi)容高度濃縮為一段四分多鐘的說唱,這與那些想靠拼湊流行樂吸引年輕觀眾的劇作截然不同。

電影版音樂劇《漢密爾頓》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新京報》也在點評《漢密爾頓》時強調(diào)了米蘭達在編曲上的別出心裁。作者注意到,米蘭達給劇中每個角色都配有不同風格的嘻哈音樂,以符合人設(shè)。例如,對于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喬治·華盛頓,他“饒舌的時候是一板一眼,像個節(jié)拍器一樣,因為那種風格和他的思考方式很相似”;而法國貴族拉法耶特的饒舌節(jié)奏則經(jīng)過了從簡單到高速的轉(zhuǎn)變,因為他在劇情中有一個琢磨的過程。快速的嘻哈節(jié)奏和海量的歌詞內(nèi)容使《漢密爾頓》可以在短短幾十秒內(nèi)蘊藏大量典故,引人回味。

另一方面,米蘭達在劇中安排多位非裔和拉丁裔演員扮演白人角色(例如三位美國國父漢密爾頓、杰弗遜、華盛頓)的做法也備受矚目。“澎湃新聞”作者阿水指出,《漢密爾頓》最大的創(chuàng)舉就是以“篡改”部分歷史真實為代價,由少數(shù)族裔扮演白人歷史人物,用他們的語言和音樂講故事。雖然美國的開國元勛們是白皮膚的精英,但精神和氣質(zhì)上卻與少數(shù)族裔演員和黑人音樂的旺盛生命力相通,反而是跟百老匯的精致高雅有隔閡,而更為街頭的嘻哈樂也比傳統(tǒng)音樂劇的語言更接近移民的面貌。

米蘭達本人也承認,使用有色人種演員來講述白人的故事是他刻意為之,因為這樣“看起來更像美國現(xiàn)在的樣子”。在接受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采訪時,百老匯導演巴約克·李也稱贊了《漢密爾頓》演員陣容帶給百老匯的影響:“《漢密爾頓》為百老匯帶來了難得一見的多樣性。放在以前,讓非裔黑人演喬治·華盛頓、波多黎各人演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是難以想象的,他打開了一個新世界?!闭缥恼轮赋龅?,《漢密爾頓》的特殊編排所傳達出的價值觀和政治意涵早已突破了音樂劇領(lǐng)域,特別是在當下美國反種族歧視的浪潮中,人們看到它講述的歷史和社會現(xiàn)實相互交錯——劇組演員的種族多元化,暗示了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是美國各族裔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但漢密爾頓等人建國初的夢想與信條,與當今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導致的全國性示威構(gòu)成了巨大的反差。

電影版音樂劇《漢密爾頓》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但僅就人物和劇情而言,《漢密爾頓》顛覆白人角色傳統(tǒng)敘事的做法并非無懈可擊。《紐約時報》作者Maya Phillips就注意到,正是由于《漢密爾頓》使用有色人種出演白人角色,它也不得不根據(jù)演員陣容改變故事的講述方式,而這部劇的問題之一就是它忽略了劇中主要人物與奴隸制的關(guān)系。Twiiter上也有不少批評者提醒人們不要因為這部劇獲得好評而過度美化一些歷史人物,忘記了許多開國元勛都是奴隸主的事實。

在文章中,Maya Phillips也談到了“無膚色差別選角”(colorblind casting)在現(xiàn)實中執(zhí)行的困難?!盁o膚色差別選角的麻煩可能不是演員本身,而是演員可能會抹去重新塑造的角色的身份。”作者認為,無論在動畫、電視劇、電影還是舞臺上,完全忽略演員的種族身份、將所有經(jīng)驗都視為可轉(zhuǎn)化的,很難不造成與現(xiàn)實的偏差。事實上,無膚色差別選角也不能讓有色人種在螢?zāi)簧系玫秸嬲钠降?,真正有效的做法是讓他們進入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機構(gòu),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而不僅僅是為他們改編的故事。

參考資料:

Artists and Writers Warn of an ‘Intolerant Climate.’ Reaction Is Swift.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7/arts/harpers-letter.html

Column: ‘Cancel culture’ is not the problem. The Harper’s letter is

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story/2020-07-09/cancel-culture-harpers-letter

Is free speech under threat from 'cancel culture'? Four writers respond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0/jul/08/is-free-speech-under-threat-cancel-culture-writers-respond

Letter signed by J.K. Rowling, Noam Chomsky warning of stifled free speech draws mixed reviews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2020/07/08/letter-harpers-free-speech/

《阿特伍德等153位文化名人發(fā)表公開信,呼吁警惕公共辯論中的審查風氣》

http://www.learnwithfaith.com/article/4650785.html

《<漢密爾頓>“上線”豆瓣評分9.7,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看到了》

https://mp.weixin.qq.com/s/U3heuZ1Cs-Uq5nK5xww_zA

《我們這一代最好的音樂劇,揭秘9.6分神作<漢密爾頓>》

https://mp.weixin.qq.com/s/1FjBqteP7Teoip1g9BWbgg

《過去的歷史,今天的敘事:音樂劇<漢密爾頓>暗含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http://www.learnwithfaith.com/article/4632654.html

《<漢密爾頓>:一部偉大的音樂劇,終于飛入尋常百姓家》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175270

‘Hamilton,’ ‘The Simpsons’ and the Problem With Colorblind Casting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8/arts/television/hamilton-colorblind-casting.html

未經(jīng)正式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本文,侵權(quán)必究。